段永铭​【散文】往事如烟(一)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往事如烟(一)

文//段永铭(内蒙古五原)
一、儿时的不幸
那是公元1948年1月19日,农历丁亥年的腊月初九,他出生在一个俗名叫:“狼山湾凤西营子”一农户家中。因为他是在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辰所生所以老人们就给他取了个应时应景的名字叫“明生”。小明生上面还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姐姐叫“明岚”。
在小明生刚刚俩岁时,他的脑细胞还未形成一定能量的记忆功能時,他的生父就不知做了哪些見不得光見不得人的龌龊事,他惧怕法律的制裁,便瞒着妈妈和家人偷偷的离家出走了。
从他离家出走到后来被政府抓捕归案,再到后来被判刑服刑,其间又经过了几度春秋的时光转换,可他一直未曾与家里有过任何的书信往来,所以家里人对他的去向是黑抹不知。
大约是在明生生父离家出走的第三个年头,忽然有一天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穿着蒙古服饰、身材魁梧面色微黑的大汉,来到了小明生的家。来人把马拴在院里一根柱子上然后回到家里,当他进门后看到明生的妈妈时,便很是谦恭的问明生妈:“嫂子妳还认识我不?”原来这来人竟是一个与明生父亲相交甚蜜的朋友,名叫“三杭盖”。明生妈对他也很熟,于是就赶紧让他坐在炕上,然后倒了一碗茶递给他。他接过茶一边喝一边就和明生妈唠起了关于明生父亲的事。
他说:“其实我老哥的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他不让我告诉妳,一来是他觉得对不起你们母子、二来也是不想让你为他担心。今天我是实在憋不住了才专门过来给老嫂子说一声,顺便也来看望一下老嫂子和娃娃们”。接下来他就把在明生父亲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的叙说了一遍。他说:“我老哥是因为和那个任麻子吵架时动了手把人家推倒,任麻子正好跌到放在墙根的一片耙齿上,结果把肋骨跌断了一根,再加上那家伙原本就有很严重的哮喘病,没过多久就死了。这下人家任麻子家把他告了,并扬言说要他抵命,他没办法才偷的跑了。”他叹了一口气又说:“不管咋说,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谁也没办法,家里和娃娃们就只能靠老嫂子你了。” 说这话时,明岚、明生姐弟俩也都在跟前。他们的妈妈听罢三杭盖的这番话后俩眼直直的瞪着,半晌没说一句话,明岚抱着妈妈的胳膊呜呜呜地哭着,小明生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低声的抽泣。
三杭盖看着她们母子三人这般情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老嫂子,妳可一定要撑住呀,这个家和娃娃们还全靠你了。你要是撑不住,那以后的日子可怎过呀”。明生妈咬咬牙擦干了眼泪,然后抬起头来脸上勉强的挤出点笑容对三杭盖说:“三兄弟你就放心吧,既然事情摊上了刚是愁也没用,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再苦再累我也一定要把俩个娃娃抚养成人。”顿了顿她又说:“嗨:不说了,兄弟你坐着喝茶,嫂子好赶紧去做饭,好不容易来家一趟吃好吃赖吃了饭再走”。说罢便去做饭了。不一会儿明生妈把饭菜端上桌,把俩个娃娃也叫了出来,然后对俩个娃娃说:“来,岚岚、明明咱们一起陪你叔吃饭”。吃罢饭,三杭盖又再次对明生妈说:“
老嫂子,你可一定要挺住呀!”明生妈说:“兄弟你就放心吧!”三杭盖再也没说什么,然后就骑马回去了。
自从知道了丈夫的事情后,明生妈是整天以泪洗面,但她又不便和别人说起这件事,只好一个人装在肚子里默默的承受着这巨大的打击。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痴情的守候着、苦苦的等待着,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然而她那痴情的守侯、苦苦的等待,却等来的竟是一网捞而无实、虚幻漂渺的泡影。
在小明生父亲离家出走时,他妈妈也就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可由于家庭负担的重压、再加之心理上承受的煎熬,使她瞬间就变得像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了。那时候的妇女都裹小脚,她每天颠着俩只小脚到农田里干活不说,有时候还得像男人一样去干那些挖渠担土的重活儿。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要想靠她那单薄的身体
、柔弱的双肩,来挑起这副抚养俩个娃娃长大成人的重担又谈何容易?在万般无奈之下她也顾不得那些什么尊严呀脸面呀,也无暇去顾及那些“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古训了,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条另行改嫁的求生之路。
那是一九五一年的秋天,明生妈嫁给了一个姓邹的光棍汉。从此他们母子三人就过起了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行事的苟且日子。那个姓邹的男人脾气暴燥性格乖戾,对他们母子既没有同情之心、更没有怜悯之意。对他们姐弟俩不是哼鼻子就是瞪眼睛从来也没给过个好脸色。
一九五三年秋,明生的姐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明生妈就和那姓邹的商议让姐姐去上学的事。可那姓邹的却说:“女子娃娃上的个甚学念的个甚书了,念不念还不是找了婆家跟人走?再说我也没那么多闲钱来供她,妳就死了这条心哇。”明生妈给那姓邹的陪尽了笑脸说尽了好话,可那姓邹的就是不同意姐姐去上学,气急之下明生妈便和他大吵大闹。最后在明生妈的一再坚持下姐姐总算是上学了。
姐姐是上学了,可那姓邹的隔三差五便找茬和她生气吵闹,吵的是家无宁日四邻不安。为此,明生的妈妈常常是泪挂双颊两眼迷惘的望着窗外发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目睹妈妈那挂满泪水的双颊,耳闻妈妈那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明生那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道深受创伤的痕迹。他们母子忍气吞声的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了整整四个年头,最终明生妈不得不和那姓邹的分道扬镳解除了婚姻关系。
二、童年的过往
在明生八岁那年的深秋时节,(一九五五年)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明生妈与一个姓端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也就是在日后的生活中,一直给予他们姐弟俩关心爱护的继父。说是继父但却胜似生父。老人家为人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既有担当家庭重负的责任心、又有同情弱小的仁慈心。新的家庭在父親的精心操持与打理下,日子过的虽说进不了那光鲜之列,但却多了一份家庭的温馨与親情的关爱。从此明生姐弟二人也能向别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去享受那童年的快乐了。
光阴似流水日月如穿梭,转眼间明生也到了入学的年龄了。有一天明生听到父親对妈妈说:“明生也该去念书了哇,你看需要准备点什么,我明天好去供销社给置办。”妈妈看了父亲一眼笑着说:“念什么书了,念书还得花钱了你舍得了?”听到老伴这么说,父亲顿了顿,板着脸对妻子说:“好,孩子是你亲生的妳说了算,你说不念咱就不念,到明儿受了制你可别后悔。”说罢从怀里掏出烟袋蹲在墙角抽起了烟,装出了一副很是生气的样子。明生妈看到老汉这副表情知道他是装的,便笑着说:“好好好,儿子是我的也是你的,都听你的还不行?” 第二天,老人家就去买了做新衣服新书包的布料,妈妈就给明生缝制新衣服新书包。当他穿上妈妈親手缝制的新衣服背上新书包时高兴的在地上直蹦。第二天在姐姐的陪同下,他和那些同龄的小伙伴儿们欢天喜地的走进了校园。
在他读小学二年级的那年(一九五七年)那场“反右派”运动在全国上下普遍展开。有一天,当时明生就读的初级小学召集全校的师生开会传达学区下达的通知。校長在大会上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学区通知,在各个学校都要开展‘反右、批右’。”当初他和他的同学们,都还是些十来岁的小屁孩儿。根本就不懂什么‘右派
’呀‘左派’呀,不过在老师的带动下他们还是‘积极’的用那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去写那些‘反右批右’的文章了。
一九五八年,那场运动刚刚结束,举国上下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高举“总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伟大红旗,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令统领下,都投身到了“大炼钢铁放卫星,赶英超美夺高产”的大潮中。
三、异地求学
四年的初小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一九六0年下半年,明生升五年级了。当初他们村小学只有四年级的编制,上五年级就要直接到公社学校去上,去别处上学就得到公社学校办理转学手续。别的同学都嫌办手续麻烦,只有明生一人办了到华丰高小就读的转学手续。
九月一日,各个学校都相继开学了。他带着转学证到距离他家十五里路程的华丰小学去报名。当报名的一切手续办完后,学校召开了《开学典礼》大会。在会上校长站在主席台上,向全校师生宣布了一项规定,这项规定是:“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路远的同学必须要住校”。这住校读书倒不是问题,可这住校的口粮却成了一大难题。
当时,国家遭受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国人民从上到下都在与饥荒抗争,人们全靠国家返销的救济粮来维系生存。返销的救济粮以红薯干、三合面、高粮米为主,可数量却有限。人们便用捋来的沙蒿籽和採摘的榆树叶、野菜、剥下来的榆树皮、还有用玉米棒子最里面的一层薄皮经熬煮加工后制作成一种“淀粉”,和那点返销粮掺混在一起以度饥荒。俩位老人为他的住校问题,整天是唉声叹气、愁眉紧锁,可真也是束手无策了。后来还是父亲想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初明生的父亲是大队林场的负责人。老人家一生自尊心特强,很注重面子,人缘也很好,生活中很乐意帮助弱小者。这次为明生住校的事情,他竟放弃尊严、舍去了面子,找到了当时大队粮食加工厂的负责人老赵叔。他向老赵叔把明生上学住校所遇到的困难讲了一遍,然后他对赵老说:“老哥哥能不能让我进碾磨房,把那些禙在房梁上的细糠细麸子,和面柜里喷洒在地面上的将要被人杂踩糟害的面粉扫一些,也好解决一下娃娃上学的吃粮问题”。那个好心肠的、慈眉善目的老赵叔听了明生父亲的叙述后便动了恻隐之心。他对明生父亲说:“老弟呀,为了娃娃上学也真是让你为难了,你进去扫哇,可千万不要让别人看见,不然那些多事的人又要说三道四了”。说罢便把钥匙递在了明生父亲手里。
明生妈把老汉扫回来的那些所谓的“粮食”用细箩子箩过后,再加一点少许的白面做成“饼”,作为他住校的口粮。因为其他同学离校近不用住校,所以住校生只有明生一人。他跟给老师们做饭的大师傅住在一起。每到吃饭时他就拿出妈妈给他做的“干粮”就着白开水有滋有味的吃了起来。老师们看到他吃的‘干粮’,一种本能的同情便在他们善良的心底升起。有的给他拨点菜、有的给他半个馍,毕竟老师们的口粮也是很有限的。就这样他咬牙坚持到了放寒假。
四、师生情
一个寒假转眼就过去了。翌年春上,新的学期开学了。明生到校报完名后,就去办公室找到了張老师(班主任)和于老师(教导主任),他向俩位老师陈述了他家里的困难情况后,就大着胆子向老师说:“张老师.于老师,以后就让我跑校哇,我家虽离学校远一点,但我保证不迟到不早退,肯定不影响我的学习成绩,不给班里拖后腿不给老师丟面子。”俩位老师听了他这番话后对视了一眼,然后相互点了点头。接下来张老师对他说:“明生,关于你的情况我和于老师都了解了,不住校可以,不过刚才你所说的话你可要做到,决不能失言”。他大声的说:“请俩位老师放心,我一定能做到”。然后张老师接着说:“我和于老师商量了一下,从这学期开始你担任咱们班的班長”。听了张老师的话他一下子就发懵了。他想:“我从来也没有过当班長的想法,突然让我去当班長我能行吗”?他愣在那里发呆了。于老师看到他愣着不答话,便对他说:“明生,你发什么呆了,张老师的话你没听见吗?让你当班长你就当,还必须得当好!”听到于老师的话,他才回过神来,他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然后抬起头对俩位老师说:“张老师、于老师你们放心我一定努力去做好。”俩位老师满意的笑了。然后張老师就把教室门的钥匙递给了我。
自从他拿上教室门钥匙之后,他的生活节奏就更加紧凑了。每天天麻麻亮,他就赶紧起床,简单的洗漱一下用开水泡着吃点剩饭,便急匆匆的赶往学校, 当他进教室坐下来打开书本复习功课的时候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的到校了。
就这样,自从他拿上教室门钥匙之后,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一直坚持到高校毕业,天天如此。就在这年(一九六二年)暑假前,他和他的同学们接连经历了毕业、升学俩场考试。毕业考试结束没几天,他就背着行里带着吃米,步行到距他们家四十五里外的二中考场赶考。升学考试用了俩天的时间结束了。升学考试一结束,他和他的同学们就一起返回母校,去領取他们高小的毕业证书。之后,他们便与老师和同学一一告别互道珍重,然后,就各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他拿到毕业证书,看到上面填写的他在这所高小就读以来学校和老师给他的评价,以及他几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时,一种难以形容的感慨在他心中再次升起……
他忘不了在校几年来,他的恩师(张老师、于老师)在生活方面对他的关怀、忘不了在学习方面,孜孜不倦给他传授知识的绵绵情谊。同時,他也更忘不了几年来一直倾心尽力供养他读书,为他甘愿付出一切的父母双亲!感慨好一阵后,他又默默含情的望了望几年来他就读的母校,然后走上回家的路……
五、再陷困境
在明生还不满十六岁那年中秋节的前两天,(一九六三年农历八月十三)他的父親因不堪忍受那病痛的拆磨,硬是支撑着他那瘫瘓的肢体生生的悬梁自缢寻了短見。
彼时明生妈每天不仅要照护好丈夫的病体,为了生活还必须去参加那繁重的体力劳动。父亲就是看到妻子过余的劳累,老人家不忍心拖累妻子,更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便趁明生妈妈参加劳动不在家的空档悬梁自缢,了却了自己的生命。
父亲走了,老人家带着多少憾意又带着多少对家庭、对亲人的眷恋,无可奈何地去到了另一个陌生、凄凉的世界……
父亲的离去,给他们那个境遇坎坷、命运多舛的家庭,带来了一种灾难性的打击,在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留下了一种无法形容的伤痛,同时也留了一抹永无止境的怀念!
(待续)
编审:赵志云

           

           

           

作者: 段永铭,1949年1月19日生于河套平原,原狼山县境内一个俗名叫:“天封西钉锅匠圪蛋”的小村落。儿时举家迁于五原县民族乡兴丰大队(现天吉泰镇兴丰村)定居。16岁因家庭变故辍学回乡务农,其间干瓦工活儿七年,现因病赋闲在家。上学时便喜好文学,古稀之年仍以笔耕为乐。

           

           

           

1. 凉城文苑公众平台不介入任何版权纠纷。坚决反对抄袭、洗稿等违反创作道德的行为。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因此,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征稿的范围仅限原创作品,如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开展示过的作品,平台一律不予采用,一经发现,直接删除。
2.平台征稿的体裁为散文(随笔)、诗歌(古体诗、近体诗及现代诗歌)、杂文、小说等。文章一般以两千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每次1-4首,长篇小说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20年10月1日起,文章采用后,以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100以下的,按赞赏金额6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100-500的,按赞赏金额的7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500-1000的 ,按赞赏金额的8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1000以上的按赞赏金额的90%计发稿费,发布的文章无赞赏金额则无稿费。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红包或转账的方式发放,逾期未领视同放弃。10元以下(含10元)的赞赏及文章发布一周后的赞赏不发给作者,留作平台运行经费。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如有疑问,请点击《凉城文苑》公众号“联系我们查看详情。
(0)

相关推荐

  • 散文||心若有爱生自温暖

    心若有爱生自温暖 邹密||四川 2021年6月15日,莘莘学子盼望已久的中考悄然来临.我作为监考老师,下午2点参加了乐中考点的考前会,会后与张老师一起去布置考室,4点开始试座.正当我站在门口组织考生进 ...

  • 如此人生 作者:段永铭【散文】

    如此人生 文|段永铭 [一]儿时的不幸 那是公元1948年1月19日,农历丁亥年腊月初九的深夜,呼呼的西北风辖裹着那皑皑白雪,覆盖了正在酣睡中的大地.瞬间.整个天地连成了一片,变成了一个白白花花.亮晶 ...

  • 难得姑嫂赛姐妹/柴胡

    俗话说:"缝衣少不了线连针,家和离不开姑嫂亲". 我姊妹四人,两姐一妹.大姐王凤,属虎.二姐王翠,属蛇,妹妹王梅,属龙.我属鸡.妻杨金花,属狗. 我们结婚时,两个姐姐都出嫁了,妻与 ...

  • 父亲节,深沉的思念我的父亲

    父亲节思念父亲 文/尤凤瑛 又到父亲节了,十分思念我去世的父亲,以此文纪念我的老父亲,愿在天堂的父亲安好. 我的父亲是个普通农民,和千千万万个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勤劳勤俭了一生.一辈子 ...

  • 邹辉斌:母亲的住户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邹辉斌: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南省法学会会员,邵东县作家协会会员,四级高级法官. 母亲的住户 邹辉 ...

  • 就读这篇 | 邹慧萍:悲悯的目光

    悲悯的目光 邹慧萍 小时候,我犯了错误,总是妈妈惩罚我.父亲总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我.或者走来走去,好像在踱步一样.等妈妈的惩戒.训斥.教育结束了,父亲就不失时机地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或者检验着我挨 ...

  • 散文||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 一股浓浓的大漠狼烟,在那广袤的原野上蓬勃的生长着,膨胀着,拓展着,久久地萦绕盘旋在大地上难以消弥. 1975年,我高中毕业,作为一个小镇的城镇知青下放到小镇辖的一个村.那一年我17岁,正是爱 ...

  • 段永铭​【散文】往事如烟(三)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往事如烟(三) 文//段永铭(内蒙古五原) 十.得罪小入 批斗会自 ...

  • 段永铭​【散文】往事如烟(二)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往事如烟(二) 文//段永铭(内蒙古五原) 六.步入社会 父亲走后 ...

  • 《陪读》 作者:段永铭【散文】

    <陪读> 文/段永铭 公元2016年,在孙女儿上初中第二个年头的春上,我随妻子一块到孙女儿就读的"五原县第二中学"去陪读. "五原第二中学"简称&q ...

  • 往事如烟(散文)

    往事如烟(散文) 美文墨夜 父亲对我说:"土地改革,国家土地按人头分到农户,农民靠种田养活一家人.1954年发洪水,我的父亲车积水感染痢疾,没去医院治疗,不到60岁就离开了亲人.我不得不从供 ...

  • 林文雅【散文】往事如烟,修行不止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往事如烟,修行不止 文//林文雅(广东惠州) 那些飞满我们童年天空 ...

  • 【方志四川•散文】杨明强 ‖ 金银寨下 往事如烟

    金银寨下 往事如烟 杨明强 记忆中的老家,总是很美好和令人怀念的. 正如唐人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的故乡位于川北营山县清水乡,祖籍在军营寨(乡亲们俗称"金银寨 ...

  • 大学生村官 作者:段永铭【散文】

    大学生村官 文|段永铭 "小杨杨",乡亲们都这样亲切的称呼他.小杨的原名叫杨凯,中等个头一张圆圆的脸盘上長着一对秀气的大眼睛.他是2011年进驻我们村的大学生"村官&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