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赏析王安石《壬辰寒食》

一、关于宋诗: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 情景之中。宋诗之情思深微而不壮阔,其气力收敛而不发扬。唐诗轻灵雅致有韵味,宋诗深沉精辟有哲理。

——参考:缪钺《论宋诗》

二、宋诗理趣小探: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三、古代纪年方法:

1、王公位次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

3、年号纪年: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

四、寒食节

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这项调整是当代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因俗制礼,以法令规定的形式,使农历节日占到国家11天法定假日的6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寒食节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有巨大影响的节日,对于现代国家如何待传统节日文化,剔除糟粕,因势利导,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当代的高中生对于寒食节以及类似已经消亡的传统节日要有足够的重视。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作为一个民间节日在古代早已得到政府正式承认,更渐渐成为国家的主要节日,唐政府规定寒食节的假期由四天延长到五天,最终定为七天,甚至把清明节也包含在其中:宋代寒食节是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
《全唐诗》共收入了唐人诗歌四万余首。据粗略统计,诗歌题目中有“清明”字样的共51首,题目中出现“寒食”的共15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清明”的共13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寒食”的共201首!由此可见,有唐一代,在诗人笔下,“寒食”之名更为普遍而流行。寒食节最晚大致在宋代并入清明,但是送人诗歌中写寒食的作品依旧很多,今天我们来看北宋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广告

古诗词课

作者:叶嘉莹

京东

五、赏析诗歌

首联“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这两句里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客”思比作春风中的杨柳,取春风中万千柳条之多,之难以理清,客之思便若这柳条一般,使无形之思变得形象可感。人之情感太过抽象,诗人们多使用此种手法表情达意。除“柳”之外,在意象的选取上,“水”与“草”也尤为常见。

“水”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刘禹锡

  •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草”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 春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恨之绵绵而远。春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恨之浩渺无垠。

“柳”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乐景写哀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寒食泪奔,使江潮上涨,欲漫冶城。王安石于寒食节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寒食节有众多的风俗活动,这些风俗常常引发诗人们诸多的感发。

参考: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宋代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

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比较鉴赏: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唐)李煜《虞美人》

  •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唐)冯延巳《蝶恋花》

  •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宋)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诗人为官却不知为官之乐,口中言心系渔樵之乐。身处魏阙,心念江湖。此种矛盾的心理表达出了为官的不快,但至于是否真心隐退,未必尽然。因为此诗为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所作,王安石时年三十二岁。而王安石变法在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那时王安石已四十八岁,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他还心忧江山社稷。而此联不过是他一时的牢骚罢了。

比较鉴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李白《赠孟浩然》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全诗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家王安石不一样的一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