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王若飞为何敢拍桌子:有本事消灭我们!刘伯承打出底气|晋绥军
谈判桌上的底气,不是出于精妙的语言,而是来自战场上的拳头。
1945年8月底,为了实现全国和平,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三人来到重庆,与蒋政府展开谈判。
其它内容都好谈,唯独在军队编制和人数上,国共双方始终无法取得共识。美国特使赫尔利“和稀泥”,表示国共双方军队数量应当保持五比一,国军撤编多少,共军按比例也撤掉多少。
周恩来让了一步,为了谈判能成功,愿意接受七比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蒋政府仍旧不同意,当时中央军和杂牌军加起来,挂在重庆名下的军队有260多个师,但他们只允许共产党保持至多16个师。
曾被蒋政府关押过6年的王若飞生气了,对方欺人太甚,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在谈判会场,他拍着桌子怒斥对方:有本事就消灭我们的军队!
王若飞身处龙潭虎穴,为什么敢撂下这句狠话呢?因为有人给他撑腰。
当时在距离重庆1200公里的山西长治,解放军正在和阎锡山的部队作战,刘伯承率领三个纵队与晋绥军的11个师打得热火朝天,战局不断向解放军倾斜。
这是抗战结束后国共打的第一仗,很多人说解放区的山西兵打不了仗,有些部队用的还是大刀长矛,这样的兵怎么能敌得过人家。刘伯承摇摇头说:会不会打仗,关键在领导。
抗战中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编入了129师序列,成为了太岳纵队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怀疑这支决死队的作战能力,从他们以往的战绩看,确实没有亮眼的表现。
刘伯承认为这不是战士们能力不行,而是缺乏战斗经验和技巧,只要好好训练,几场仗下来就能脱胎换骨。
果然,经过一番苦心培训,决死一纵队的官兵在上党战役中表现良好,为重庆谈判打开了一个好局面。
上党战役发生于抗战胜利之后,日本人一投降,阎锡山就火速派出五个师的兵力,陆续占领了晋东南的长治地区,为了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刘、邓二人乘飞机到达了太行解放区。
阎锡山这一招很厉害,长治古称上党,乃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的发生地,这里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腹地和核心区,晋绥军插足这里,刘伯承形容为“芒刺在背”。如果不火速消灭这股敌人,等到华北的蒋军嫡系赶到山西,解放军将面临腹背受敌,四面失火的情况。
上党的这一仗肯定是免不了了,解放军必须得打,那么,如何扩充兵源又成了大问题。
当时根据地内部正规军数量不多,大都是民兵和武装农民,为了充实作战序列,只能让各县、区、村的地方武装升级,比如县大队给个番号就成了正规军。这种快速扩张出来的部队是“虚胖”,几万游击队连统一的军装都没有,有穿棉袄的,有穿单衣的,有穿灰的,有穿白的,反正不管以前是什么性质的部队,现在一律以正规军看待。
短短一个月,刘邓拉起了一支两万多人的野战军,这是入侵上党晋绥军的一倍还多,然而,兵在精不在多,双方的实力差距还存在。
看过《亮剑》都知道,山本一木偷袭李云龙赵家峪的时候,独立团的人马是分散在根据地各处的,因为给养不够,各部队只能各自管理。这一段故事不是虚构,而是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抗战后期,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全部实行分散派遣,简单说就是到各地打游击战,靠打击日军来补充给养。长时间打游击老兵损失殆尽,新兵补充进来,部队已经不太会打运动战了,另外,抗战后期日军日薄西山,装备也跟不上了,导致八路军无法补充装备。
抗战结束时,整个晋冀鲁豫军区只有6门山炮,一半的团级单位能保持2到4门迫击炮,3到4挺重机枪,很多新入伍的战士连枪都没有,还要用自带的大刀长矛。
刘伯承没有嫌弃现实的寒酸,反而从头开始办辅导班,教授基层指战员战术要领,临打仗还在上课,这不是迂腐,而是务实,经过火线学习,原本战斗知识和经验都不足的山西解放军,硬是补齐了内功。
1945年9月10日,也就是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的第13天,刘伯承正式发起上党战役。
刘伯承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拿下长治城,在扫清了周围的据点后,他率领主力部队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长治。“围三阙一”是自古以来兵家都用的战术,不管是攻城战还是围歼战,包围三面留一个豁口,引诱敌人从豁口外逃,从而在野战中伺机拿下。
晋绥军以善守知名,守卫长治城的部队是晋绥军三个主力师及炮兵,装备不错,火力很猛,再加上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城墙湿滑,攻城部队一直没有登上城墙,迟迟打不开局面。
晋绥军看解放军打不进来,也不急着逃跑,双方就这么僵持了起来。此时重庆谈判正在紧要关头,看到山西战场的解放军拿不下长治,蒋军代表傲气十足,谈判时毫不让步。
他们知道,阎锡山下一步只要守住长治,再跟中央军联手反击晋冀鲁豫根据地,共产党军队在战场上吃了瘪,就只能在谈判桌上接受所有不利条件。
阎锡山接到重庆的消息,立刻派出三个师增援长治,潜伏在晋绥军内部的地下党获得了这份情报,马上转交到了刘伯承手上,他当机立断,决定围点打援:你晋绥军善守,那好,我不管长治,我偏要在野战中消灭你的援军,看你怎么守得下去。
10月2日,正往长治开进的晋绥军中了埋伏,被解放军包围在磨盘垴、老爷岭地区。开打没多久,刘伯承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情报显示阎锡山援军只有三个师,然而被包住的敌人足足有八个师,还有两个炮团,总计两万多人。
晋冀鲁豫军区本来只有三个野战纵队,分别是陈赓的太岳纵队、陈锡联的太行纵队,这两个纵队正在包围着敌人,能投入的生力军只剩下包围长治的冀南纵队了。
思来想去,刘伯承决定撤出冀南纵队,集中力量打掉敌援军。他的考虑是,贪多必定嚼不烂,既不想放弃包围长治,还要打人家的援兵,两个战场兵力都不足,那最终可能全都拿不下来。
只有合兵一处,握紧拳头打人,才有可能先打了援,再围了点。
他给冀南纵队下达了调令,并在电话中罕见的爆了粗口,刘伯承对纵队司令员陈再道说:“陈赓在老爷岭,陈锡联在磨盘垴,他俩已经按住了敌人的两条大腿,你们从中间大道往北插,掏敌人的要害(原句为某器官)。”
冀南纵队赶到战场,刘伯承又来个“围三阙一”,包围了东、西、南三面,在北边给敌人留了一个“生门”。10月5日,由于缺乏城墙当后盾,晋绥军援军没了沉稳的气度,慌不择路向北边突围。
刚突出去没多远,发现解放军跟他们一东一西平行前进,他们还是被包围了,此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更加不利。很快,这支援军除两千多人跑得快溜之大吉,剩下全部被歼灭。
10月8日,听说援军被歼灭,困守长治的晋绥军感到大难临头,不得不弃城突围。
消息传到重庆,蒋政府面子上挂不住,在谈判现场如坐针毡,不得不同意共产党将兵力维持在24个师左右。同一天,蒋政府为毛泽东办了饯行晚宴,十分不情愿地放毛泽东离开。
10月11日,毛泽东登上飞回延安的飞机,就在他跨越秦岭的时刻,晋冀鲁豫解放军还在对弃城逃跑的晋绥军穷追猛打,追到次日,阎锡山最珍视的守城部队全军覆没,从此之后,阎锡山再也没有了独据山西的实力,卸掉了“山西王”的帽子。
上党之战,是抗战结束后解放军和蒋军的第一场正式战斗,因为恰逢重庆谈判,这场战斗又成了决定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地位的“尊严之战”,最后,刘伯承潇洒地打了个胜仗,不仅为谈判赢得了主动,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兵员和装备也得到补充,战斗力快速升级,这给后来的大兵团作战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