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治疗,国医大师这样用药!建议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比较顽固,因此中医在治疗方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偏头痛在中医里属于头痛、头风。中医认为,引发偏头痛的主要原因是脏腑失调,气血阴阳逆乱、瘀血内阻,并受到寒、热、风、湿的影响,引发的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疾病。

偏头痛的辨证论治

偏头痛可辨外感与内伤两大因素,外感头痛多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因风、寒、湿等外感侵袭所致。

内伤头痛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起病缓疼痛较轻,虚证较为常见,但因肝阳、痰浊、血瘀所致属于实证。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头痛连及项背,痛势剧烈常伴有拘谨感。恶风寒,遇风加重,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组成:川芎9g、白芷9g、羌活9g、 细辛9g、 防风9g、荆芥9g、 薄荷5g、甘草10g。

2.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发热或恶风,面红耳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组成:川芎9g,荆芥9g,防风9g,羌活12g,白芷12g,细辛6g,薄荷6g,甘草6g。

3.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止痛。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组成:羌活9g,独活9g,川芎9g,防风9g,蔓荆子12g,藁本12g,甘草6g。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目赤,或兼胁肋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30g,黄芩15g,山栀9g,牛膝12g,杜仲12g,桑寄生12g,夜交藤30g,茯神15g,牡蛎30g,龙骨30g。

2.痰浊头痛

头痛昏梦,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组成:半夏9g,白术15g,天麻12g,陈皮9g,茯苓15g,厚朴6g,白蒺藜15g,蔓荆子12g,甘草6g,大枣3颗,生姜3片。

3.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椎刺,或头有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桃仁9g,红花9g,川芎12g,赤芍12g,麝香3g,生姜3片,葱白2根,菖蒲12g,郁金12g,细辛6g,白芷9g。

4.气虚头痛

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到加重,纳少减少,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组成:黄芪15g,甘草15g,人参15g,升麻9g,葛根9g,蔓荆子 5g,芍药3g,黄柏3g。

5.血虚头痛

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动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

组成: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0g, 川芎8g,桃仁9g,红花3g。

6.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9g,淮山药15g,熟地12g,杜仲12g,枸杞子12g,当归12g,山茱萸9g,炙甘草6g。

偏头痛的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取穴:1.局部刺血:局部压痛点或太阳穴周围浅表络脉。2.耳廓刺血:主穴:耳尖,耳轮络脉或耳背上三分之一有血管充盈处(有则取),配穴:颞(枕)、胰胆、神门、交感等穴位。

针刺放血:针具为三棱针。

局部放血:皮肤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点刺出血,挤血同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局部,点刺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后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拭。

注意事项:每次刺血穴位不宜过多,且所选穴位不宜过于分散,应当集中在痛处或者周围,注意血压、心率变化,防止晕针或晕血的发生,针口不宜接触水,防止被感染。

国医大师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心得

女性在月经期间也容易发作偏头痛,在月经性偏头痛方面国医大师吕景山有许多心得,他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治疗原则。

运用虫类药物祛痰浊、瘀血、通络止痛、息风止痉,正符合偏头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特点。

在药对方面,制何首乌和白蒺藜合用,制何首乌甘温,养血益肝,固精益肾,蒺藜苦辛,性升而散,专走头目而祛风明目,通络止痛,首乌以守为主,蒺藜辛散温通,以走为要,二药合用,一守一走,善治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肝阳上扰而头痛,蒺藜和僵蚕入药也可治疗月经性头痛,二药入肝肾经,对内伤头痛有非常好的疗效,二者互相为用,平肝解郁,祛风通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