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衣褐荐

​不衣褐荐:

不用丝绵

而用

毛布之褐

细草之席

褐,粗毛或粗麻,制成的衣服

荐,细草,编成的席

“衣”的字,与中国服饰文化

服饰

既是人类,外表的包装

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

更是

人类思想与

文明进化的

具体表现

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

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

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

衣服

从产生的

那一天起

就被牢牢

地捆在了

文明与思想

的快车上

服饰

不可能

完整地

保存下来

让我们研究

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

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

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

从《说文解字》的“衣”部

探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的

“衣”部共收字119个

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

其中就有40字,是解释衣服

并与中国

古代的服饰文化

有着密切的联系

“衣”部字与

衣服的材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

服饰也随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

服饰的材质

就折射了

这一点

《说文解字》中的

“衣”部共收字119个

其中表示

衣服材质

的字有8个

① 袍、襺(jiǎn)

袍襺都是

御寒之衣

《说文·衣部》:

袍,襺也

从衣包声

“袍”,古代指长袄

有夹层,中装棉絮

“袍”字

声旁“包”

兼表义

包住全身

许慎

以“襺”

训“袍”

其实

严格而言

“袍”与“襺”

存在区别

《说文·衣部》:

襺,袍衣也

从衣茧声

以絮曰襺

以缊曰袍

絮即新丝绵

缊即旧丝绵

襺比袍

要高级

后来

袍又指

宽大的

单层长衣

沂南出土

的画像石

就可以见得到

着袍者的形象

② 裘

“裘”即皮衣

古人穿皮衣

有毛的一面

朝外

甲骨文的

“表”字便即是:

毛向外的形象

因为先民

狩猎发现

披着兽皮

便于接近

猎捕野兽

便利用起了

这个保护色

将兽皮带毛

的一面朝外

后来这种遗俗

一直相沿下来

“表”、

“里”

二字

正反映了

古人穿裘

的面貌

《说文·衣部》:

表,上衣也

从衣,从毛

古者衣裘

以毛为表

段玉裁:

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表”的本义:

衣服的表面

《说文·衣部》:

里,衣内也

从衣,里声

“里”的本义:

衣服的内层

古代

在正式场合

还要在裘上

加一层罩衣

罩衣古称“裼”

郑玄《礼记》

注:

裼,表裘

谓裘上

又加衣

《礼记·玉藻》:

表裘不入公门

裘毛朝外

不加罩衣

古人认为

这是一种

不庄重严肃的表现

③ 襌、褋、褧(jiǒng)

襌、褋、褧均为单衣

《说文·衣部》:

襌,衣不重

从衣单声

《释名·释衣服》:

襌衣,言无里也

襌衣也作单衣

是夏天的衣服

如古乐府,《孤儿行》: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说文·衣部》:

褋,南楚谓襌衣曰褋

从衣枼声

《方言》:

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衣褋

《楚辞》战国屈原

《九歌·湘夫人》: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醴浦

《说文·衣部》:

褧,苘也

《诗》:衣锦褧衣

示反古

从衣耿声

“褧”:

用麻或轻纱

所制单罩衣

古代女子

出嫁穿在

锦衣外面

以蔽尘土

《诗经·郑风·丰》:

衣锦褧衣

裳锦褧裳

“褧”

代表的服饰

不仅仅可以

用来避尘土

更能衬托出

女孩子儿的

妩媚、轻盈

④ 褐

《说文·衣部》:

裋,竖使布长襦

从衣豆声

褐,编枲袜

一曰粗衣

“裋褐”常连用

亦指粗布短布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寒者利裋褐

而饥者甘槽糠

褐衣

不仅,不华丽

而且,分量重

加上,不保暖

《孟子·腾文公上》:

许子衣褐

赵岐:

许子衣褐

以毳织之

若今马衣者也

竟把褐衣

比作“马衣”

可见褐之粗劣

然而

穷苦人

有时连褐

也穿不上

《诗经·豳风·七月》说农夫: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褐是贫苦卑贱者所服

古人常以,脱去褐衣

表示做官,叫做“释褐”

还有一种意义是

粗麻编织的袜子

⑤ 衰

衰是指用草

编成的雨衣

《说文·衣部》:

衰,草雨衣

秦谓之卑

从衣,象形

“衰”字

篆文中间部分

像是编织之草

参差不齐之状

《国语·越语》:

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衰”字后来被假借

来去表示别的意义

只有为本义又造字

在“衰”字上

加“艹”

或“竹”

写作“蓑”或“簑”

“蓑”主要是指牧人及

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

《诗经·小雅·无羊》: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衣”部字与衣服的款式

衣服款式与人的

审美观念的变化

有着相关的联系

随着人们的

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

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

《说文解字》中有关

衣服款式的字有15个:

① 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

《说文·衣部》:

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

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

襡,短衣也。从衣蜀声

“襦,短衣也。从衣需声

“袛”在《句读》:

袛,方言

汗襦

自关而西,谓之袛裯

自关而东,谓之甲襦

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之襜襦

说明了“袛”

在不同地方

有不同称法

其实都是指

同一种款式

的衣服

“袛裯”

为双声联绵字

指直襟单短衣

襡、襦在《说文》:短衣也

襡为长襦

即连腰衣

襦指短衣,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

长襦称褂

僮仆的长襦叫裋

短襦又叫腰襦

但是在

古代作品里

一般只称襦

不分长短

例如辛延年《羽林郎》: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在诗文中却说“腰襦”

如《孔雀东南飞》: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襦既然本身

就有长有短

但是又说

襦是“短衣”

是与“深衣”

相对而言

《礼记·深衣》:

短毋见肤

长毋被土

深衣长至踝部

襦与之相比

的确是短衣

襦是一般人

(包括仆役)

平时穿的衣服

深衣是贵族

上朝和祭祀

之时穿的

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② 衵(rì)、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

贴身穿的衣服

《说文·衣部》:

衵,日日所常衣

从衣从日,日亦声

私服:

私居在家

穿的内衣

柳宗荣《引经考异》:

亵谓里衣也

袢谓衣无色

司马相如《美人赋》:

女乃

驰其上服

表其亵衣

意谓解开上衣

露出贴身的衣服

亵衣又称“衷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

从衣,中声

《春秋传》:

皆衷其衵服

《左传·宣公九年》:

陈灵公、孔宁、仪行父

等与夏姬私通

都贴身穿着

夏姬的内衣

③ 袤、襘(guì)

袤是指,带子

襘是指,带子打的结

《说文·衣部》:

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

一曰

南北曰袤

东西曰广

段玉裁:

带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带”即上衣和下衣之间的带子

《说文·衣部》:

带所结也

从衣会声

《春秋传》:衣有襘

“襘”,带子打的结

段玉裁:

昭十一年《左传》:

衣有襘,带有结

视不过结襘之中

所以道容貌也

意思是说:

侍奉君主的人

必须谨守礼仪

不能随便张望看顾

只能够看君主衣带

与交领之间的区域

那么

侍奉的那个下人

便只能低着头了

这两个字,说明古代

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

比较严谨

④ 袴、裈(kūn)

“袴”

即今之裤字

但形制却跟

现在的裤子

很不一样

《说文》称之为胫衣

《释名》“两股各跨别也”

这说明

古代的袴

没有前裆

只有两个裤筒

类似现在的套裤

纨绔是有钱人所穿

(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

所以后来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

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

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

即后代的短裤、裤衩

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

“裈”

古代称为

有档的裤

大约出现在汉代

段玉裁对“裈”注:

今之套裤,古之绔也

今之满档裤,古之裈也

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裈’

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

这种裈

与现在

前后有档的

裤子差不多

其声旁从“军”

兼有表义功能

“军”有空围之义

“幒”的声旁,也有空围之义,故可互训

古代的“裈”,一般贴身穿着,又称“穷袴”

⑤ 複、袷(jiá)

複、袷都是夹衣

《说文·衣部》:

複,衣皃

从衣复声

《释名·释衣服》:

有里曰複

无里曰襌

《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

从衣合声

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

晓入清和尚袷衣

夏阳初合掩双扉

刚病愈体弱

在初夏清晨

穿袷衣御寒

⑥ 裼(tì)

古代,衬在裘

外面的无袖衣

《说文·衣部》:

裼,袒也

从衣易声

《礼记·玉藻》:

裘之裼也,见美也

裼增加裘的美色

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

而是单独而成衣

就像今天的披风

衣领处

系在脖上

加以固定

其余任其

披拂飘扬

既能显得

威武潇洒

又可衬托

裘的美色

不同的裘要配

不同的裼衣:

狐白,裘以,锦衣,裼之;

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

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

狐,裘以,黄衣,裼之

⑦ 衫

衫,短袖的单衣

《释名·释衣服》:

衫,芟也,芟未无袖端

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

明确的指出:

“衫”是一种

短袖的单衣

“衣”部字与衣服的纹饰

古代的中国

纹饰是富贵人家所追求的

也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

他们讲究服饰的

图案、制作工艺

常在

衣领、衣襟、衣袖上

加些装饰,绣上花纹

广大劳动人民

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

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

衣服没有什么修饰

甚至是不准有修饰

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

也就有了,这样的称呼:

“布衣”、“白丁”

唐代刘禹锡:往来无白丁

《说文解字》的“衣”部中

表示衣服纹饰的字有3个:

① 褕(yú)

《说文·衣部》:

褕,褕翟

羽饰衣

褕翟:

山鸡的羽毛

装饰的衣服

周朝王后的礼服

王后的礼服

一共有六种:

“袆衣”、“俞狄”、

“阙狄”、“鞠衣”、

“展衣”、“绿衣”

六服

其中“俞”就是“褕”

“俞狄”就是“褕翟”

褕翟和阙狄

这两种礼服

都在衣服

刻了羽饰

褕翟刻后

用五彩画

阙狄,刻而不画

褕翟也反映了

对鸟图腾的

一种崇拜

因此后人,称女为“凤”

后来

男女结婚时

女的衣服上

绣有“凤”的图案

② 衮(gǔn)

《说文·衣部》:

衮,天子享先王

卷龙绣于下常

幅一龙

蟠阿上乡

意思是天子

祭祀先王时

所穿的吉服

“衮”就是冕服之一

衮冕

在下衣上

绣上龙纹

天子

祭祀先王时

所穿的吉服

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

惟天子衮有升龙

龙曲体而昂首

“蟠阿上向”

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

天子衮衣上绣的

是头朝上的升龙

三公诸侯

祭祀的衣服上

也可绣上龙纹

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

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

即使是

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

也不可僭越,礼仪

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

由此可看出

古代服饰的

尊卑等级

之严

③ 襐(xiàng)

《说文·衣部》:

襐,饰也

从衣象声

“襐” ,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

在古时

只有贵族才能够穿着

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

但是对于贫民而言:

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衣”部字与衣服的颜色

人对于色彩的

感受出于本性

但在

中国古代

社会色彩

却具有

等级差别

服色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

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

不同服色代表着

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

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

“上下有序”、“尊卑有别”

的内容

《说文解字》的“衣”部中

表示衣服颜色的字有5个:

① 襍(zá)

《说文·衣部》:

襍,五彩相合

从衣,集声

襍,五彩相合之意

段玉裁: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其实对五色的重视

源于统治者

对“天”的崇尚

对宇宙天地的崇尚

古代中国人的

基本宇宙观是

天圆地方

宇宙又可以

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

分属:木、火、水、金、土五德

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

古时染色工艺

虽然比较发达

但礼服颜色

却只能采用

这五种正色

是象征高贵

那时

只有,王公贵族

可以,悉用五彩

② 袗(zhěn)、袨(xuàn)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黑色的衣服

也是周时的祭服

《周礼·春宫·司服》:

祭群小祀则玄冕

“玄冕”即黑色衣服

黑色又为

周代

卿大夫

的命服

《礼记·王制》:

周人冕而祭

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

袨,盛服也

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

《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

高诱注:

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 袾(zhū)

《说文·衣部》:

袾,好佳也

从衣朱声

《诗》:静女其袾

袾,朱红的衣服

《诗经》: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

贵为“公子”者

服色以朱为宜

《礼记》:

天子居明堂太庙

衣朱衣,服赤玉

此处

“朱衣”虽为

应时而用

但毕竟是

天子礼服

④ 袢(pàn)

《说文·衣部》:

袢,无色

从衣半声

一曰《诗》:是绁袢也

袢是指

夏天穿的

白色内衣

朱骏声:

袢当为里衣之称

里衣素无色

当暑用絺袢

即绉絺也

古时

“袢”是内穿的内衣

但是白色的内衣

没有尊卑之分

贵族和贫民

都可以穿着

结语

《说文解字》的“衣”部的字

虽然数量不是很多

但是大体呈现出了

汉民族古时服饰的:

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

或长或短的款式

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

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

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

并结合中国

上下有序的

尊卑分明的

文化来审美

中国古代的

服饰文化

将会是一种崇尚

更是对于我们

学习汉民族文化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