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背圆周率的

脑子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

春节在家看了几期《最强大脑》、《一站到底》、《诗词大会》之类的知识竞赛节目,选手们超强的记忆力让我瞠目结舌,简直不是人嘛!

有很多家长看了这类节目之后默默看了眼自己家的孩子,琢磨着给孩子报个“超级记忆辅导班”,就是那种背圆周率3.1415926……。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人的脑子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来想事情,也就是解决问题,记忆力够用就行了,普通人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就算是练就了超强的记忆力(这是完全可行的),也没有什么用,毕竟你能记下的东西我随手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出来。

以前的时候,每家都有一个电话簿,很多人可以背出十多个人的电话号。但是,现在呢,你能记住几个手机号?根本没有必要嘛,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死记硬背的手段实在太落后了。

比起记忆信息,大脑更应该处理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是:吸收大量外界信息,经过大脑思维处理,创造输出新信息或者进行决策。

简化成模型就是:吸收-处理-输出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用Evernote对信息辅助管理。

Evernote知识管理体系

第一步:采集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经常感慨:“读过的书都忘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确实,阅读过的书籍或者帖子能够记住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才“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我们有了信息存储系统,可以把有价值的文章或者资源保存在Evernote上面。

Evernote在采集信息方面非常方便,微信文章可以直接发送到Evernote,利用浏览器插件还可以一键抓取网页文章。大部分手机APP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分享到Evernote,很方便。

有人说,这些信息通过百度就可以搜索出来,还有保存的必要吗?其实这涉及到效率的问题,现在互联网每天都会产生海量内容,而且很多是垃圾信息,对我们没有用处。搜索引擎的排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次可以搜索到,下次就不一定跑到哪里去了,因此对于有价值的文章还是非常有必要保存的。

保存在Evernote中的文章进行简单的分类即可,或者设置标签,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后面的信息提取。

将这些重要的信息记录存储之后,我们就没有记忆压力了,只需要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模糊的索引即可,大大解放大脑。

在知识管理中有一个误区,我们经常热衷于收集各类知识,比如知乎上的好答案统统收藏,但是收藏之后却不再翻看,在潜意识中总想在知识的草原上跑马圈地,却不想花费时间思考消化知识,采集的知识越来越多,自身却没有明显成长。这就是知识处理中的消化不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尽的知识,就会精疲力尽啊。因此,收集知识只是第一步,而且不宜追求面面俱到,只收集自己用得着的知识就可以了。

那什么是自己用得着的知识呢?我经常采用的是主题化或者项目化的方式选择内容。

比如这个月我想提升写作能力,那我把读到比较好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都收集到“写作”这个Evernote中的文件中,写作就是就是主题。

再比如,年末的时候领导让你制作公司年会的策划方案,你在网上搜集的比较好的想法都都放到一个“年会设计”的文件夹中,这是通过项目来收集信息。

第二步:加工

定期处理Evernote中收集的文章,一周或者3天,如果拖得时间太长了压力会很大,而且很多文章的时效性就会大大折扣。

将所有Evernote中的主题或项目整理成一个有价值的笔记,存放在另外一个文件夹中,这个文件夹中的内容属于你处理后的信息,类似于“胃”的作用。

比如说,我在Evernote中设置了一个“利基市场”的主题,根据这个主题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利基市场、蓝海市场、垂直细分等关键词的文章,通过这个整理动作,我需要在笔记中整理出:什么是利基市场?这个词的来源是什么?利基市场的特征是什么?那些案例属于利基市场营销?有什么优缺点?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是非常优秀的观点,读过这些文章之后我们经常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时候也要把你的想法和观点记录在上面的这条笔记中,并且在这条笔记中插入原来文章的链接,非常方便!比如你这篇整理笔记中需要用到5篇收集的文章,直接贴上这五篇文章的链接即可,而且不用担心死链。下次有好的文章和想法时还可以对这条笔记进行修改和补充。

处理这一步骤是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相当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最好有个固定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我一般倾向于在晚饭后进行这一过程。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贪多,及时处理很重要。

第三步:输出

其实,经过第二步的处理,很多知识已经被消化吸收了,但适当的输出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输出倒逼输入”,输出的形式有多种,可能是一篇公众号文章或者知乎答案,也有可能是微信群里的一次分享,还有可能是一堂课、一次演讲,甚至跟小伙伴们的口头交流也是一种输出。输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再造,只记住了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把知识恰当地应用在场景中,转化成实践,理论联系实践。

当然,最好的输出不是文章,而是将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成果,在实践中补足理论的缺失,进而建立更深刻的认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