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亮点呈现
庆云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亮点呈现
王守健
庆云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摸底
从2017年9月开始,庆云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对全县不能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段的学生进行走访,对每个孩子的信息做好登记。
二、评估
分任务,根据孩子的残疾状况和老师们的特长进行分组,每半年对孩子做全面评估,形成方案。
三、制定工作计划
时间安排:每周周末用一天的时间,每次每人利用4个小时,每学期不少于96课时。同时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
四、制定送教上门方案和教案材料,满足一人一案。
1、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康复质量,加强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沟通,送教专人教师每月需整理每课教学反思和每月教学总结,了解每位学生本月的教育康复情况,做好每位学生的档案工作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总体上课情况反馈于家长,并解答家长在家庭辅助训练过程中的问题。
2、设立“家长课堂”,开展家庭辅助训练指导家庭辅导和训练是完成学生教育康复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每一个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家长要能理解教育康复的内容,积极参与自己孩子教育康复计划的制定。其次,能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向老师提供信息和检查教育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而制定下一阶段的教育计划。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并非教育工作者,也非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各种问题,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送教上门”方案中,专门设置“家长课堂”,把知识不仅送学生,更送给学生家长。家长课堂每月不少于1次,根据家长时间以及授课内容,采取单独授课和集中授课两种方式。课程主要帮助家长学会观察、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解析,同时掌握基本的康复操作方法。
五、送教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明显提高,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同时,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庆云县特殊教育学校也形成了“庆云送教四个一模式”。即形成了“一师、一生、一案、一特长教学模式”,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安排合适的送教学生,一位老师负责一位学生,制定专门详尽的一份教学计划。最终突出学生一项特色发挥,使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案例一: 东辛店镇北赵村赵迎坤出生时由于黄疸过高造成脑损伤,症状表现为肌张力过高,四肢细小,手不能活动,嘴巴不能咀嚼,平时靠吃流食,舌头不会搅拌,不会发音。只有脚能动。用脚点击手机和电视遥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打字,用书面语言代替了说话,也能与家长交流了,解决了孩子想要表达但是不能表达的想法。
案例二:我送教的对象常家镇的一户家庭,残疾孩子名叫赵国峰,男孩,十三岁。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孩子9月份开学,他应该在学校上七年级了,不幸的是孩子是ASD患者,社交能力缺陷、言语功能障碍、行为模式刻板在孩子身上都比较明显,孩子的智力相当于3岁孩子的水平。平常父母外出打工很少照看孩子,由于孩子的原因父母都是在当地打工,不敢走太远,现在国峰一直是跟着奶奶一人生活,由于奶奶已经上年纪,行动不便,再加上国峰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所以国峰平时都是和奶奶一起关在家里,几乎不与外界进行接触,更不用说与外界人员进行交流了;由于孩子是ASD患者,严重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尤其是安全意识这方面,几乎空白,所以国峰每天的活动范围只是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
从2017年9月份开始,收到上级关于要落实送教任务后,通过材料上的信息我只知道孩子是精神二级残疾,不知道具体情况。授课前与妈妈沟通的时候,通过妈妈的语气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担忧与顾虑:都这样这么久了,能教吗?我说:没开始之前我们谁都不知道结果什么,但这不是我们不去做的理由,让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是我们的责任。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国峰根本就不敢看我,他表现出了害怕和抗拒,有一次不小心碰到他胳膊,他像发疯似的到处跑,嘴里还大叫,就像遇到什么特别恐怖的事情,随后才知道孩子残疾的严重程度,第一次送教就草草收场了,回到单位后我就开始为孩子借鉴案例、准备制定个别训练计划。
随着送教次数的增多,我与国峰见面的次数的增多,他现在对我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剧烈的抗拒了,见到我后还会冲着我笑,他笑的时候漏出脸上的小酒窝很美,从他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他已经开始慢慢的接受我了,而我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国峰进行生活中简单认知的训练以及尽最大努力提高国峰的生活自理能力,争取早日让国峰回归主流。
无论您远走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