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诸侯第六篇·九州中枢·河南王申阳

河南,顾名思义,在先秦时期自然是指的黄河以南。但是黄河源远流长,所经之地横贯中原,因此广义上的河南其实是非常大的。不过,虽说都能叫做河南,但终究河南与河南还是有区别的。

汉元年,又叫义帝元年,同时也是霸王项羽代替义帝分封诸侯的那一年,随着项羽大笔一挥,河南便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于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所谓的河南,便基本上都是指的项羽所划定那个国家所在的地区。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就是河南国形成的全部始末。因为赵国人张耳的亲近大臣申阳先行率军攻下河南,并接应楚军,于是项羽便在事后封其为河南王,都雒阳(洛阳)。

看起来很简单,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先有的河南地区才有的河南国,还是先有的河南国才有的河南地区?

毕竟在项羽分封河南国之前,在这片土地上,可从未以河南称呼过。而无论是先秦占领这片土地的韩国,还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都是称呼这片土地为三川郡。而只有当项羽分封了河南国之后,才有了后来的河南郡。因此现在可以基本定论,是先有的河南国,才有的河南郡,以及所谓的河南地区。至于史书中为何会在先前记载过“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样的语句,其实答案也不复杂,毕竟《史记》为汉人著作,而在汉人眼里,这块土地就叫做河南郡。

那么现在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项羽非要专门在这里建立一个河南国呢?另外为什么不是直接用先前的名称,譬如三川来作为称呼呢?

按笔者想来,或许也是因为项羽考虑到这片土地的特殊性。毕竟三川郡本身在先秦时期就是一个特殊地区,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特殊意义。诸如《史记》中记载的这些内容: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张仪列传》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秦本纪》

上述第一段话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张仪的观点,而第二段话则是秦国秦武王的名言。可以看得出来,三川郡之地,对于那个时代而言,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代表着王业,或者说是霸业。

对于这样的地方,应该说,项羽作为当时的天下霸主,他不可能不想要。正如后来建立汉帝国的刘邦,第一反应也是立都三川郡中的洛阳,显然也是考虑到了这点。虽然说后来刘邦还是选择了立都长安,但是三川郡一带仍然还是汉帝国极为重视的地区,甚至一度在这里集结重兵把守。

因此,项羽在综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后,便单独以故秦三川郡设立一个国家,并且用那个亲近楚国并且原本是赵国臣子的申阳来当这里的王。如此,既抚平了诸侯们的担心,又能在间接上控制这里。至于说为何项羽一定要叫做河南,这点笔者也是很不解,或许就是项羽的灵机一动吧,当然,这里也确实是广义上的河南地区最有价值的一块土地,因此以河南命名也算是名副其实吧。

再说河南国的国力,按照《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县二十二。

如上,河南郡原为故秦三川郡,高帝时期设立,下辖二十二县。而河南郡在西汉末期的具体情况是,仅雒阳一城便有52839户,那么人口数至少都是在二十万以上;至于整个河南郡的人口数,官府记载的数字则是1740279人。如此,这还只是官方数字,人口数便有如此之巨,那么在两百年前的楚汉时期人口数又会有多少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河南国地界,还有一个巨型粮仓存在,也就是后来楚汉战争的焦点,敖仓。因此对于河南国的人口,的确是没法估计。若是太少,不科学,若是太多,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就大概取个数字,差不多三四十万吧。

至于河南国的疆域,则按照河南郡二十二县的位置就可以简单描绘出:

如上,河南国位居天下之中,基本上和当时重要的强国与诸侯都有交界。

河南国的北面是西魏国和殷国,殷国是小国,不足为惧,因此重点还是西魏国。然后东面是西楚,这个没的说,河南国自然是唯西楚是从。接着南面是韩国与王陵所部,韩国基本为西楚控制,因此不是问题,而王陵嘛,一个不是诸侯的诸侯,却占据着当时颇为富裕的南阳郡,虽说不怎么强,但也绝非河南国可以独自对抗的。最后就是西面的塞国,塞国虽然也是小国,但胜在拥有险要,因此河南国对西面也只能说是有心无力。

总结下来就是,河南国要想自强,基本没有任何机会。而历史中的河南国,也的确没有显示出任何影响力。西楚强大时,河南自是投靠西楚,到汉国东征时,便是不战而降了。


下面说河南国的具体构成:

河南国重要人物:

河南王:

申阳(生卒年无考)

基本事迹:疑似赵人,初属赵国重臣张耳,为张耳麾下大将。后因独自率军攻下三川郡,间接上策应了楚军,并在之后迎接楚军、追随楚军进入关中,为项羽所重用,疑似转为楚将。汉元年二月,其被项羽封赐为河南王,领故秦三川郡。汉二年十二月随着汉军出函谷关东征,其自知不敌,遂举河南全国而投降汉军,河南国遂灭,其人则不知所踪。(又根据历代史家考证,彭城之战中汉王刘邦麾下五国诸侯军中应当包含河南国,因此怀疑申阳应该是参加了彭城之战,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战中战死了,所以后来才会没有任何记载)

麾下重要人物:

宣虎(—前172年)

基本事迹:疑似为河南王申阳麾下大将,后河南王战死或者消失后,其为河南将军。汉三年参加定魏之战,其部率先攻克晋阳城。汉六年其又以亚将身份率部北攻燕王臧荼,大破之。同年三月庚子日,其以功受封列侯,食邑九百户,建南安侯国。汉孝文帝九年,宣虎病逝,汉廷为其谥号,庄侯。

河南国国家制度构建:

为赵制(疑似)。

河南国占据故秦疆土:

秦三川郡(约等于今天河南省西部地区)

河南国军备情况:

按人口三十五万数,则河南国军队应该至少在五万以上。(此处纯属猜测)

河南国存在时间:

成立时间:汉元年二月。

灭亡时间:汉二年十二月左右


(完)

(0)

相关推荐

  • 周朝实行分封制后,导致天下大乱,为何汉朝还要实行郡国并行制?

    周朝实行分封制后,导致天下大乱,为何汉朝还要实行郡国并行制?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商王朝时期,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宗法制:而周武 ...

  • “穆”姓源流

    穆,河南郡(秦朝时期设三川郡.到了西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则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即今河南洛阳).源出子姓.春秋时期,宋国第十四任君主为宋穆公,其支孙以谥为氏,故有穆姓.

  • 楚汉诸侯第三篇·三秦霸主·雍王章邯

    雍,按<诗经·秦谱>中记载:"至玄孙德公,又徙於雍."显然,雍从先秦开始就已经作为地名而存在了. 再依据<史记>记载: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献公元 ...

  • 楚汉诸侯第五篇·中部霸主·西魏王魏豹

    西魏,本意为先秦魏国西部之地,只因楚霸王项羽想要自占魏国东部之地,遂驱逐其至河东郡为王,于是便有了西魏国. 如史书中记载: 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史 ...

  • 楚汉诸侯第四篇·孤悬北境·代王赵歇

    代,为古地名,相传曾在商朝之时,于中国北境,也就是今天山西北部一带建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做代国. 也许是因为代国过于偏远,所以才让代国得以从商朝一直传承到东周时期,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的确是无法想象, ...

  • 楚汉诸侯第七篇·螳臂挡车·殷王司马卬

    殷,作为国名,曾一直是上古三朝中商朝的别名,故有殷商之说.而楚汉时期距离殷商覆灭已经有将近八百多年了,但或许就是天命无常吧,在这短暂的后战国时代,殷国居然还能再次重生.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 ...

  • 楚汉诸侯第八篇·银样蜡枪·常山王张耳

    常山,先秦时期本应叫做恒山,为古之名山,秦始皇时曾于该地建有恒山郡,后恒山于汉孝武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五岳之一.期间因避汉孝文帝刘恒的名讳,故改名常山.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项羽当年所封之常山王,其实应 ...

  • 刘邦与项羽的博弈—楚汉争霸(六):项羽垓下败亡,刘邦夺得天下

    导语: 公元1973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

  • 楚汉英雄第一百零八篇·灌婴所属·缔造郎中骑兵·戚侯·将军李必

    戚,按<史记·索隐>中的记载,秦汉时为东海郡下辖县邑.汉初,戚县改为戚侯国,由功臣李必受领. 关于这里的李必,因<史记>与<汉书>中均记载其为季必,所以对此有疑问的 ...

  • 楚汉英雄第一百篇·高祖所属·护卫刘邦·中牟侯·郎中单父圣

    中牟,为秦时河东郡下属县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带.汉初,中牟县改为中牟侯国,由功臣单父圣受领. 单氏,先秦时出自姬姓,故又为姬姓单氏.而单父圣其人,应该也就是某位姬姓显贵的后裔.但究竟是谁,目前 ...

  • 楚汉英雄第九十七篇·太上皇所属·开沛县门·戴侯·祕彭祖

    戴,史书无考,只知在汉初有一戴侯国.而该侯国的国主,则叫做祕彭祖. 当然,这里的祕彭祖是取自<汉书>中的称呼.<史记>中则只是记载了他的名字彭祖,并无记载他的姓氏,故而笔者在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