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卢沟桥上的追思
去卢沟桥,脑际首先会出现“卢沟晓月”一词。当年乾隆皇帝秋游卢沟桥,被其周边景色深深吸引,大笔一挥,便题写了这四个字,“卢沟晓月”成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是永定河上的一座北京最为古老的联孔石桥。始建于1189年,时在金代,三年而成,至今已800多年了,却早在700多年前,便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而闻名于世。他在其游记中极力推崇,称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因而至今,西方人还有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的。也由此而使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比万里长城还早了近300年进入到西方人的视野中。
当年到北京求学,特意提前了三天到学校报到,就为一览京城名胜。与同学相约去的第三个古迹,就是卢沟桥。此前,第一个去的是故宫,其二去了圆明园。
去这三处,都为了现场凭吊和追思一段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卢沟桥,对曾经一兵的我而言,字字在心中都是一块难以消除去的块垒。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卢沟桥书写了中国人民抗击外侮的英雄气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多年后,儿子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头两年都在良乡新校区,每回去看他,都路过卢沟桥,但见卢沟桥远亘如游龙,没做停留,只是远观。有几回乘火车返新疆,傍晚时路过卢沟桥,也是一般的远观,但见卢沟之水何溶溶,心头涌起许多思绪。
不独日本的侵略,卢沟桥还历经了其它的劫难,主要都是自然灾害。清雍正年间洪水曾冲毁部分桥面,1732年重修。1967年,为解决交通不畅问题,桥面被拓宽。1985年,此桥不再通车。第二年,拆除了加宽的步道等,恢复了历史风貌。我们第一次去游览时,桥面还未实行封闭管理,这一措施,是在那次后的第四年实施的。
北京民间有谚:“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那么,卢沟桥上的狮子为何数不清呢?
明朝时有记载,人们总想弄清卢沟桥上狮子的数目,但数来数去,总有数不到的地方,最后还把自己弄得眼花缭乱,只好放弃。1998年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共有492只。而据卢沟桥管委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实际有498只。现在则又多了3只,只因又修复了曾被雷电劈毁了的3只小狮子。故此,现桥上计有281根望柱、501头石狮子。
如此而言,卢沟桥上的狮子并不是一个时代雕刻完成的,今日之所见,跨越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最年轻的狮子仅20来岁。
卢沟桥上为什么会雕刻这么多的狮子呢?卢沟桥在北京城西南方,出入京城多经此道,又为南北交通的关键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狮子作为百兽之王,自有权威尊贵之感。在通往帝都要道的桥上雕刻狮子,无形之中平添了一种王者之气,易让进京之人对帝都王权心生敬畏。
凶猛的狮子,历来是力量的象征,在人们心目中有镇护作用。在刘宋武帝陵墓、唐代顺陵中,都发现有气势凛然的站立石狮,不难推测它所发挥的驱邪镇墓作用。永定河在历史上素有“小黄河”之称,屡发水患,是令人头疼不已的“无定河”。以当年的技术和力量,水患自然无法彻底消除,于是卢沟桥建设者有希望借石狮镇河护桥的目的。
足以印证的是,卢沟桥桥东栏杆尽头处,也有两只作站立行走状的石狮,每个身长均达到173厘米,高90厘米,重达3吨。
至于桥上的其它狮子,也真有意思,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者有几十厘米高,小者仅数厘米,甚至连面目都看不清。
那回,我在桥上徐徐而行,抚摸着一只只狮子。其实,我的注意力不在这些狮子的形态、大小,我想寻找到当年激烈交战下的弹洞,而内心里又十分不愿见到受伤者的出现。就在这种矛盾交织中,我把桥上两侧望柱上的狮子摸了个遍。
在桥下宛平城一侧干涸的河床上,结伴而游的同学捡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头,但愿它不是打在了桥体上而后落入水中的。
经历了那场战争,卢沟桥上的狮子个个都是历史的见证。曾经的硝烟早已散去,而桥上的石狮子或威风或可爱依旧。而我内心里却愿铭记这段历史,以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有意思的是,在卢沟桥八百多年的历史当中,与之同享盛名的,一度却不是石狮子,而是鸡。古人心目中,有鸡的地方,才有村舍人家,也才有和平安定。“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形容的就是战争的惨烈。写卢沟桥的诗,自古多有鸡的题材,所咏的却不是战争。元代陈孚《卢沟晓月》诗中有“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明代张元芳的同名诗中,亦有“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而乾隆皇帝的诗中,则有“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这使我们看到,更多时候,卢沟晓月下,是一派和平的宁静。
这座古老的石桥,总是这样不经意给我们现代人一个无法确定的,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