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猪头去拜庙(中)
景德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的小建筑,东边的是绿色琉璃瓦覆盖,西边的是灰色的,都说是明代的建筑,这叫燎炉,是祭祀时烧纸帛的地方。
燎炉边上北边,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大殿,单眼歇山顶,绿脊黑瓦,东边的叫东配殿,西边的叫西配殿,分别供奉着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明末的历朝历代79为文官武将。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具体分别东西配殿供奉的秩序,好像是按照朝代分的,也有说按照文武分的。
能在配殿享受历代皇家祭祀的人,要么是开国功臣,要么就是治国能臣。有一点我没有想清楚的是,祭祀原本是儒家开创的活动,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竟然不在被祭祀之列。也许因为孔子所在的鲁国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过于弱小,鲁国摆不上台面,孔子自然也就无法跟着他的国君去享受恩荣。或者是,因为北京建有专门的孔庙,在那里祭祀孔子及其门徒,自然不用在帝王庙里祭孔子。
东西配殿的北边各有两座碑亭,东南碑亭记录的是雍正重修历代帝王庙的说明,这块碑叫“父子碑”,因为碑阴有乾隆题写的修复帝王庙的说明。
东碑亭是东南碑亭后面的一座碑,碑文记述乾隆增加帝王庙供奉牌位的说明,东碑亭西边的叫西碑亭,这两个碑亭有个共同的特点是,碑额上是一条盘龙,盘龙雕刻工艺精湛,龙眼俯瞰苍生活灵活现,真的非常神奇。跟东碑亭不同的是,西碑亭是块无字碑,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西南碑亭刻了乾隆的御制诗,乾隆确实喜欢写诗,具体内容,没有仔细推敲。周围的建筑都看遍了,就剩下主殿——景德崇圣殿。
景德崇圣殿地基是一个高台,中间设御道,台阶有十三级。大殿是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盖黄色琉璃瓦。一看这座建筑,稍懂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这根紫禁城里的太和殿一个规格。史料记载,明朝时崇圣殿顶盖绿色琉璃瓦,清朝乾隆时期改为黄色,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帝庙。
进得殿内,更是器宇轩昂,那种雄壮的格局超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殿高21米,宽九间约51米,进深五间约27米,这是“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殿内立有60根楠木柱子,柱子上贴满金龙和玺,大殿的地面铺设的是金砖。
殿内顶端高高地悬挂着乾隆御书的“报功观德”4个字匾,两边悬挂着巨幅对联:治统溯钦承法戎兼资洵哉古可为鉴,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
七个神龛位,正中摆放的是三皇,左边三个是五帝、周朝、唐宋辽;右边三个是夏商、汉南北朝、金元明。按照《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天子居中间,两边“三昭三穆”,左边称之为“昭”,右边称之为“穆”。简单地理解,天子庙里供奉七代人,最高辈分的具中间,后续各辈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到明朝的时候其实已经实行九庙制,即左右各有四代人。
顺便介绍一些冷知识。朱元璋当年在南京建历代皇帝庙,庙里仅仅供奉中原统治王朝的创立者,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朝顺治皇帝将帝王庙供奉的帝王增加到25位,主要是增加了金辽的开创者。到康熙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雍正时期将143位帝王的牌位供奉在帝王庙中,乾隆朝,将供奉的帝王增加到188位,这个牌位数量一直保存到现在。
世间很多事,真的有点说不清。我一直不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在北京建设这么一座皇帝庙,难道他预感到大明江山不久于世吗?
帝王庙1530年落成,1644年,清人入关后,朱元璋及大明的13位皇帝的牌位就被请入历代帝王庙中,不知道是冥冥中注定,还是嘉靖皇帝早已预测到后来的安排。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糊涂了,嘉靖皇帝建历代帝王庙不是为了准备供奉自己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大明王朝时,明朝皇帝的牌位不是在帝王庙里,而是在紫禁东边的太庙里。
记得我曾经写过《江山社稷,左膀右臂》,里面详细地介绍了太庙里面的情形,以及当年嘉靖皇帝对太庙做的那些鸡贼事。
这是西碑亭的无字碑,我喜欢碑额上的盘龙,非常生动。
这个龟趺也雕刻的非常精致。
第一次知道宰牲亭边的井亭,上面竟然是通的。
这是神厨和神库,现在神厨里已经办百家姓展览。
这是宰牲亭
再看下井亭全貌
这是西院的关帝庙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