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根埋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一、概述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最常受累。虽然近几十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非典型风湿热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少见。风湿性关节炎是因感染链球菌后,其毒素和代谢产物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在结缔组织结合,即会产生炎症、变性、破坏。常累及大关节发生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局部红肿疼痛,活动障碍,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O”增高。临床上以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等炎症性表现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的“痹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身体素虚、阳气不足或劳损筋骨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则发为痹症。
二、病因及病理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咽部链球菌感染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黏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活动期过后,关节内的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因此并不产生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关节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首要的症状,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但是以大关节受累更为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典型的表现为对称性、游走性疼痛,并伴有红、肿、热的炎症表现。通常急性炎症症状持续2~4周消退,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的症状又可出现,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的。
关节症状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常在天气转冷或下雨前出现关节痛。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这些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
2、肌肉疼痛
起病时患者可有肌肉酸痛不适、周身疲乏、食欲缺乏、烦躁等症状。
3、不规律性发热
风湿出现之前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现象,多为轻中度发热,脉搏加快,多汗,与体温不成正比。
4、皮肤黏膜症状
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儿童多见,成人少见。
5、舞蹈症
仅见于儿童,女孩多见,患儿先有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无目的的快速动作,作皱眉、噘嘴等怪相,肢体可出现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无节律交替动作。疲劳及兴奋时明显,休息及镇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6、心脏症状
由于风湿热活动期以累及关节和心脏为主,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四、埋线取穴原则和方法
1、中医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为痹症范畴。主要是肝肾亏虚,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失调,正气亏虚,以致造成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实邪内盛,脉络瘀阻,或寒湿内盛,脾胃亏虚,或脾肾亏虚,气血双虚。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此证免疫力低下、正气不足、五脏失调是内因,而风寒湿外邪趁虚而入,侵袭人体是外因。调理五脏,提高免疫功能是关键。
2、重点选穴:甲状腺穴、胸椎4、胸椎5、胸椎10、胸椎11、胸椎12、骶椎4、骶椎5、星状神经节、膻中、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
调整五脏失调要选:胸椎6~9、胸椎12至腰椎2,配脾俞、肾俞、肝俞、引气归元。
3、调整四肢的功能:上肢选颈椎5~7、胸椎1;膝关节选腰椎3~4;下肢选腰椎1~5;髋关节选胸椎12;骶髂关节选骶椎2~3;因阳气行走在四肢的关节末端,要配阳池、阳溪、犊鼻、阳陵泉、外关、曲池、肩髎穴等。
4、运用董氏奇穴的有关经验穴,选外三关、三皇穴、三重穴、肾关穴等。
五、埋线治疗
第1次埋线:①甲状腺穴,2-0号线,1cm,注线平刺;②胸椎5、胸椎10、胸椎12、骶椎2、膻中,1号线,2cm,注线;③奇穴外三关,2-0号线,2cm,注线;④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0号线,2cm,注线。
第2次埋线:①星状神经节,1号线,2cm,注线;②脾俞、肝俞、肾俞,0号线,2cm,注线;③足三里、三阴交,2-0号线,注线;④中脘、气海、关元,0号线,2cm,注线。
第3次埋线:①胸椎4、胸椎6、胸椎8、胸椎11、骶椎3,1号线,2cm,注线;②命门、腰阳关、肾俞,0号线,2cm,注线;③奇穴三皇穴,2-0号线,2cm,注线;④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0号线,2cm,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