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最可怕的恶意,是对善良的攻击

Mar.

5.2020

偶然间看到一则影评,是来自日本的一部很有名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我只看到了一半,因为恐惧和难以置信就毅然决然地将后半段永远封存了,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那么我也不妨告诉你,因为我看这个电影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个角色就是我心底不愿向他人透露的秘密,是困扰了我很久,最后不了了之的性格——渴望关注与被爱,不竭余力地讨好别人。

然而最终我选择了放下,不是因为将这种性格改变了,而是欣然接受了。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其实影评里反复强调的“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畸形的性格,而是一种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素养与善良。但是附庸影评随之而来的,却是很多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们在不断为自己喊冤,痛述这种性格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悲伤。然而这或许就是我放弃了电影后半段的原因吧。因为理解不同,我不想毁掉生命里仅存的这点善良。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太多的冤屈和不平等了,以至于人人都想做最快乐的那个,于是将很多损人利己的事看作是一种强硬的自我维护。但越怕受到伤害的人,其实往往失去的也越多。然而像松子那样,爱别人比爱自己还多;讨好别人而不顾形象地丑化自己;希望通过同等的爱而付出满满的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呵护,这些种种充满了善良与纯真的特性,却被观众觉得是悲哀的一生、无奈的一生。

难道,就只有为自己着想的人才算得上拥有健康的人格吗?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恶意已经够多了,然而最可怕的恶意如今也悄然降临,那便是对善良的攻击。很明显,无论从各种影视剧想要表达的思想来看,还是从各种媒体发声渠道流露的信息来看,我们的社会都在无孔不入地讽刺着“白莲花”和“乖宝宝”,当不顾别人反对,毅然决然做自己的形象一个个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时,人们也在为这种解放和自由感呐喊欢呼。

然而,那些一生服务他人的角色却被嘲笑没有自己的生活,那些因为爱别人甚至超过爱自己的人,也被扣上了“讨好型人格”的帽子。难道我们天生就该去做自己,而不顾他人吗?还是我们对“善良”这个词的过度疏远,以至于不愿承认别人的“善良”,也不愿自己成为那个“善良”的人。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剧中的好人总是被人冤枉、被人陷害,直到最后才能为自己伸张正义。那时候我实在不忍心看到主角们身处逆境,于是为了保护自己,我常常选择站在坏人的角度去看剧情。于是很快就跳出了悲剧的氛围,也为自己想伸张正义的无奈感找寻到了一丝安慰。也许世人们也是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吧,害怕自己受伤,于是不惜站错队伍,失去原则。

虽然人类保护自己的行为是先天性的,但我也希望不伤害自己的善良是可以被人接受的。不要因为内心对冤屈之事的不忍,就放弃了伸张正义的心,无论任何时候,善良这个词都不该被攻击。与其说别人是“讨好型人格”,还不如直接将它理解为善良,难道在这个恶意横生的社会里,承认别人善良就那么难吗?

雨萌小站

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