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芳散文】布谷声里麦子黄

题图来自网络

布谷声里麦子黄

文|邹小芳

  隔着林立的高楼和嘈杂的汽笛,我还是听见了布谷鸟的叫声,那是从故乡的山坳里传来的,带着嘹亮而悠长的啼唱,忽而唤醒了我童年有关麦收的记忆。

  每年夏收前夕,布谷鸟从远方飞来,“快锄快割”的叫声洒遍了村庄一天天金黄发亮的麦田,洒向一个个心切情急的庄稼汉的心头。于是,整个村庄是亢奋的、紧张的、忙碌的。

  家家户户麦收前的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男人磨镰刀,搓葛绳,编连枷,收拾飏扇,更换扁担,平整道场,还有洋锨、洋杈一样儿都不敢疏漏;女人拆洗被褥,准备粮饭,竹筛、席子、簸箕、蛇皮袋子有窟窿的地方用布头补一补,填一填。

  布谷声声催麦黄,老人小孩忙下炕。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庄户人最辛苦,最忙碌也是最喜悦的日子就开始了。

  故乡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勤劳倔强的家乡人到处垦荒,垒田。站在高处眺望,坡坡岭岭、沟沟渠渠,铺展着大片的金黄,涌动着翻滚的麦浪。侧耳细听,烈日下的麦穗会发出一阵阵急促的“喳喳”声,这是麦子在报喜,这是土地的回报,这是丰收的欢笑,这是大自然最髙吭的乐音。

  “夏天三把火,龙口把食夺”,麦收时节,是一场恶战,是一场农人与时间的跑赛,是一场超越生命极限的挑战。每一户人家,必须赶在麦子熟透洒落在地里之前,要拼尽全力将它们收割完毕。收麦有三怕:怕风、怕雨、怕火,任意一场灾难,都会让农民一年的辛劳和希望毁于一旦。

  于是,哪家麦子先黄,乡亲齐上阵,联合收割,不分彼此,不计报酬。一块地里往往是人挤着人,镰挨着镰,一溜行的排过去。草帽下黝黑的脸膛,汗水在肆意的流淌;镰刀与麦秆摩擦声,在热火朝天中擦出了希望的火花。

  我们手提竹笼,头顶烈日,忍着麦茬扎在脚心的刺痛,奔跑在大人的身后,拾起一粒粒遗落的麦穗。有时还要负责给大人送水送饭,乡间小路、田间小径,到处是孩子们急促奔走的身影。父辈们的辛勤劳作和农村生活的影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没有父母、土地和粮食,就没有自己安然读书的那些春秋。

  黄昏,沉甸甸的麦捆,贮满了麦香,在男人的扁担下晃晃悠悠地回到村庄,码放在各家的房檐下。

  麦子收到屯里才叫粮。铺场、打场、扬糠,晒粮,哪个环节都要看老天的脸色行事,都要出力流汗。挑个好天气,农人们将麦子一捆捆立在麦场上,麦穗们扬起浑圆的脑袋,争先恐后的迎着六月火辣辣的太阳。细心的女人总会挑出一些颗粒饱满、色泽好看的麦子,留作秋种。麦捆晒过几天,就到了打麦子的时候了。

  那时没有脱粒机,几户人家合伙用连枷打。火烧火燎的中午,摊在场上的麦子晒得响蹦干,大伙们一边站五六人,抡起连枷,这边起,那边落,配合默契。孩子们三个一堆、五个一撮,躲在树荫下玩游戏,有时飞来一两只知了,藏在树叶背后或附在树干上嘶鸣,孩子们就会爬上树去逮。直到那起落有序的连枷”啪啪”声忽然没了动静,孩子们一脸惊慌,来不及拍屁股蛋子上的泥土,就直奔着麦场去了。

  头场麦子打完,要用洋杈翻过来晒一阵才能打二场,这时段是歇息、吃午饭的时间。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前来帮忙的乡邻们拿板凳、沏茶、装烟、端饭。这么热的天,最解渴的饭就是酸菜蛤蟆头儿,大家圪蹴在场边的柿子树下,嘴在碗沿边吸溜声响成一片。吃完了,男人们唆着旱烟、议论着收成,女人们赶回家去给牲畜添食。第二边打场过后,麦秆干净了,麦粒全都服服帖帖地躺在麦秆底下,男人用洋杈将麦秆挑到一处,找个手艺好的码起来,用作日后垫猪圈、铺炕、引火等。

  码麦垛也是个技术活,手里没几分真功夫,还真不敢上,麦秆越摞越高,结实又美观,像童话里的蘑菇房,那曾经是我们童年疯玩的最好去处,也是我们躺在麦草垛上,看蓝天白云,数着星星编织梦想的摇篮。

  太阳西斜,慢慢地失去了它的威力。趁着晚风,场院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扬麦糠。各家都有飏扇,实用、方便、省力。男人将麦子连糠倒进箱体内,女人手握柄把快速转动,产生旋风,麦糠飞扬,六月飘雪。沉甸甸的麦粒儿沿着飏扇底部的细缝,簇拥着往出挤,像是在奔赴一场盛会。有老人走来,一双皴裂的手,一捧金灿灿的麦子,一双眯成缝的眼睛,一朵皱纹绽开的花儿。

  忙夏进入了尾声,喧闹沸腾的村庄渐渐安静下来,月亮升上了中天,但丰收的喜悦让人们兴犹未尽,他们忘记了半月来的辛苦和疲劳,坐在堆满粮食的院子里喝茶谈笑。只是,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一声声“算黄算割”嘹亮而悠长的叫声似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END
作者简介

  邹小芳,笔名静姿,陕西洛南人。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职业,教师。爱好文字,业余写作,自由撰稿人。以散文、诗歌、随笔见长,偶有作品发表在省、市各类报刊杂志。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1、【嘉年华时光】每周星期天休刊。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作者选用横向构图的照片并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邮箱。

  3、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原创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

  • 王镜宾丨颗粒归仓的日子

    大火干炒熟了一大锅黄豆和玉米粒,用石磨磨出一堆细沙般的干炒面,被一阵风扬在空中,吹散开来,变成了三伏天的热空气,张嘴呼吸一口,炒面粉尘呛到鼻孔和嗓子眼,钻进五脏六腑里,又热又痒,不呼吸憋气,呼吸一口呛 ...

  • 美文共赏:收麦

    收麦 [作者档案]李瑞金,笔名山之阳,1967年人,正宁西坡林场护林员.原庆阳地区财政学校财政专业毕业.自幼喜爱读书,写过诗.散文,业余时间继续坚持读书,只为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生. 享受过菜籽收获的欢 ...

  • 图说丨海原打场六步曲,带你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4 . Jun 在禾场上将收割的麦子.稻子.高粱等脱粒的过程叫打场.场地要选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把脱粒后的粮食摊开,蒸发快,粮食容易去掉水分,以利于存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一般堆有夏田作物和秋田作 ...

  •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作者丨吉建军 麦梢泛黄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响起了久违的磨镰的刺啦声.人们在街巷里遇到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到哪哒去了?""刚从南安地里回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六月里有一种好听的声音,叫麦(mia)熟(fu)杏(ha) 黄(huang)

    我决定把这篇文章再发一遍. 因为我终于录到了这个声音. 1 近来常听到布谷鸟的叫声. 今日凌晨四点多醒来的时候,又听到窗外远处布谷鸟清晰的叫声,一声接着一声,绵延不绝,未曾中断,伴随着我洗脸刷牙喂猫浇 ...

  • 布谷与马达,交响着麦收记忆的音符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麦收

    又是一年麦梢黄,田野里到处是一片金黄色,干燥的热风吹拂着,掀起阵阵麦浪,此伏彼起,沙啦啦作响.即将成熟的麦穗摇来晃去,好像在等待着人们的收割.在我的家乡,麦子成熟得比山区要晚一些,芒种过后不几天,就进 ...

  • 布谷声声麦黄时

    布谷鸟儿清脆的叫声早早进入农人的心田,干燥的西南风犹如画笔一般,细细地描绘着垄垄麦田,层层渲染.又是一年麦黄时,又是一年丰收季,嗅着一阵阵麦香,望着广阔的麦田,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场场热闹的麦收场景. 姥 ...

  • 高 涛:颗粒归仓 ​

    颗粒归仓 高涛 每次看到"高陵场畔"的石槽碌碡.犁耧耙耱.织机纺车和那些马灯.门礅.木龛等农耕器具,都勾起了我儿时熟悉又模糊的记忆,似乎闻到了苜蓿草的香甜味.摔得噼啪响的泥瓦炮声, ...

  • 杨毅春 | 和嫦娥共舞

    和嫦娥共舞   杨毅春 夏鸡才叫了几天,家家户户就搭镰收麦. 我家种了五亩麦子,全熟了,且长势不错.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就指望这几亩麦子,马虎不得.那时,没有收割机,麦子种多种少全凭人收.可是,学校里事务 ...

  • 话说传统麦收-郑州日报数字报

    ♣ 燕英超 传统麦收不仅是一个紧张繁忙的季节,它还是一种收获仪式,更是一项农耕文化.仅麦收使用的专项农具就有:木掀.桑杈.扫帚.木掠耙.竹耙子.石磙.椤框.捞耙.镰刀.扁担.捆绳等达十多种.正是&qu ...

  • 富平农村碾场!你还记得吗?

    碾 场 文/雷志孝 碾场,也叫打场.就是小麦或其它农作物收割回来之后晾晒.碾打.脱离.除杂的全过程.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碾场及其所发明的相关配套工具,是我们祖先聪明睿智的结晶,是世界上农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