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旅游,一场“心灵”按摩后的自嗨?

鲸商(ID: bizwhale)原创
作者 | 郑瑞龙
疫情之下,旅游业遭受巨大冲击。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将减少56%,国内旅游收入下降69%。随着近5000亿规模的旅游市场急剧收缩,众多旅游公司陷入经营困境。
近日,曾获阿里投资、主营出境游业务的百程旅行网发布公告称,资金不能维系公司继续运转,将进行破产清算。
为了熬过疫情、激活市场,许多景区、博物馆、旅行社、OTA平台共同发力,通过网站、VR设备、直播、短视频、语音等方式,把文旅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地风光。让用户来一场“心灵”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在隔离之际得到一丝按摩,美其名曰:“云旅游”。

从现场导游变成镜头中讲解的主播、从平面景点介绍变成360°全景图像,从静态的商品展示变成动态的直播卖货......云旅游真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多大的变现能力和商业能量?在景区重新开放后,还有没有实际需求?潮水退去后,行业上下游又能留下什么?

景区:新瓶装旧酒,赚眼球

国内大部分景区仍处于关闭状态,与去年同期相比,黄山旅游、丽江旅游等多家景区的股价和成交量大幅下降。为了维持景区关注热度,丰富线上文旅产品供给,不少景区和博物馆开始推出“云旅游”活动。

2020年紫禁城迎来600周年,开启全景故宫虚拟参观之旅;2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8家博物馆集体在淘宝直播“云春游”;云游江西平台免费开放省内300多个景区的在线导览和语音讲解。

旅游市场存在多样化需求,云旅游给那些“没钱没时间、身体不允许”的人群提供了新型体验方式。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等知识类景区,传播效果或许比游客在现场瞎逛更好。

目前,很多景区还没有涉足直播、短视频等营销渠道,相比传统媒体、旅行社,云旅游刚刚起步,想做出好的体验效果,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人员投入和资金支持,在疫情期间,也谈不上往线下引流。

等到疫情结束,消费需求重新释放,旅游行业将呈现井喷态势,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期,服务接待压力很大。云旅游项目极有可能就此荒废,造成前期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现成的例子是:前些年,旅游景区都自建官网,但有些官网展示的界面设计粗糙、内容没有新意,游客体验很不好,反而不会再去景区游览。

景区是旅游行业的上游,自身也有利益诉求,甚至要承担创收指标。营收上主要来自三处:门票、门店租金与管理费,以及景区IP衍生品,这些都必须依赖大量流动消费的游客

反观云旅游,线上直播收益并不高,景区作为资源提供方与合作平台分成,却没有直接带动整个旅游业态的实际消费,不赚钞票赚眼球。
小众景区、不知名乡村景区在云旅游上更要量力而行,借助广泛的应用场景,直播、短视频很容易触达底层用户,所以,趁机挖掘本地特色,花心思布置接地气、真实的旅游场景,用较小的成本就可能收效显著。

云旅游,其实不是新发明,而是新瓶装旧酒,是旅游产品在市场营销上的补短板。旅游内容在两年前的直播平台早已出现,只是不温不火,现在疫情驱使人们在线上找乐子,才引发一波话题。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开始受到景区关注,旅游产品的呈现形式也多了一种渠道。

景区+云旅游,应该成为旅游常态,持续更新IP系列产品,合并杂乱的线上营销渠道,统一归口管理,并借助直播承载更多景点、周边食宿、当地特产的信息,融入直播旅游新趋势,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当然,景区可以将“云旅游”作为投资,现在打广告、做品牌,未来线下获取实际收益,但这要看吃瓜群众们的记忆能否长存了。

服务商:多方利益诉求难平衡

作为旅游行业的服务商,不少大型OTA平台和旅行社,都在主动联合景区发起“云旅游”活动。比如:携程推出“景区云旅游”、马蜂窝旅游“春风行动”、美团“宅家云旅游”专题、飞猪启动“宅家旅行”计划,连央视也宣布“云端旅行团”开团。

通过云旅游牵线,各平台与景区、商家合作,用高频次的直播,免费提供旅行玩乐内容和体验。短短几小时,近百万的围观热度,从数据上看,透过屏幕游览美丽中国,似乎不是梦,旅游市场又出现了一个新风口
云概念从技术领域延伸到旅游场景,对苦流量久矣的服务商来说,获客渠道增加,营销模式升级,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主播与粉丝在线互动,新用户增多,导购更加容易,直播平台和主播,低成本大回报。

然而从现实需求角度看,云旅游却是一块虚假的蛋糕。看上去美味可口,奶油下却没有面包,完全不能充饥。

旅游行业非常重视服务和体验,仅靠简陋的直播,无法改变旅游产品的特性,更解决不了实际交易中的问题。一方面,旅游消费低频且大额,通常会受激情选择、订单随时更换等因素影响。疫情期间,冷静期相对较长,没有实际支出,仅在线上关注,无法实现有效转化和稳定成交。

另一方面,云旅游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交易闭环。景区和OTA平台、旅行社都有业务合作,不希望用户转移到直播平台,为别人做嫁衣。当粉丝粘性聚集在线上时,直播平台和大主播的价值凸显,一旦转到实际场景,用户画像不清晰、产品与实际不符、人货场关联性弱等问题暴露,导致游客参与感降低,商业变现困难。

云旅游的数据背后是远超图文形式的运营成本。试想一下,内容创作需要不落俗套,团队就要驮着设备满地图跑,这意味着大量“烧钱”,而实际产出的利润仍然源于植入的电商广告,利用“带货+打赏”来实现多方利益诉求,显然是一大难题。

因此,云旅游的关键还是服务商与直播平台、景区之间的协调,只要分配得当,在创作上,深度挖掘产品资源,通过增量内容和主播特色,就会赋予游客更充实、有趣的旅行体验。

游客:体验与社交的缺失

旅游是一个没有圈层感的话题,男女老少皆宜。随着疫情持续,人们对旅游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加上旅游行业已经积累了一批有经验的主播和稳定的粉丝群,云旅游才能悄然兴起。

炒上热搜的云旅游话题,看似热闹,其实都是眼下的短暂需求。作为非常时期或淡季的解决方案,直播可以补足行业线上布局的缺陷,但由于实际体验差别很大,云旅游现阶段,注定不能代替实地旅游。

旅游的本质是“在路上”,强调真实的体验感。当前云旅游内容、形式、主播人设等,同质化现象很严重,缺少自身独特风格,景区关闭后,不能传递最新最真实的现场感受,直播内容打动不了观众,自然不会有人愿意花钱打赏,或者在未来解锁云旅游画面。

旅游发展至今,能够形成几千亿的市场规模,是因为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游客携家伴友出去旅行,独自旅行路上也有驴友,既图个热闹,也给景区商铺带了不菲实体消费。
在技术上,直播旅游还实现不了亲友互动,在服务上,也无法提供丰富的的旅游产品,所以,即便营销热度很高,没有其他需求牵绊叠加,观众消费欲望很低,平台留存率和转化率也将陷入恶性循环。
云旅游,增加了一种下沉渠道,却无法打破旅游市场的围城。这块虚假的蛋糕诱惑旅游公司扑上去后,带来了更多的资源空耗,也失去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期。

从长远来看,如果VR、5G、物联网能等技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知到温度、视觉、声效、气味等,足不出户却能获得酣畅淋漓的体验,才是真正的云旅游,而不是一部手机直播间的“人与自然”。

End


Atten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