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科幻,但拒绝荒诞 | 科创风暴眼
科创风暴眼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美国电影《未来世界》进入中国,很多人第一次有了“科幻”的概念。此后几十年间,《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钢铁侠》……科幻片成了引进大片的主流,直到我们有了自己的《流浪地球》。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生物基因、大数据、人工智能……普通人不是从教课书上知晓了这些,而是通过“科幻”走进了科学世界,哪怕只是皮毛。近期,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025年,中国人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提升至15%。全民科学素质如何进一步提升?有一个实招,竟是“科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智慧科普建设,发展科幻产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强化科学普及,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有很多科学家,往往就是看了一本科幻小说、一部科幻电影,立志投身科研。值得一提是,《纲要》要求,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科学素质。面对孩子的科学教育绝不能刻板,亦不能限于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让孩子心里种下科学兴趣的种子,“科幻”是不可缺少的抓手。有意思的是,我们十年前、二十年前所看的科幻片中的场景,正一一变成现实。比如,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4》中带着手套在哈利法塔外墙攀爬,实际生活中已有了类似的科技产品,该产品甚至不需要持续的能源供应就能拥有优秀的吸附能力。影片《Her》中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接近我们真实生活,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梦想成真、科幻成真。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大众喜欢科幻,从一个侧面可以说,这是科学之根基,甚至是,创新之根基。然而不得不说,中国的科幻力量较之国外,仍差距巨大。我们有《三体》,但仅仅只有《三体》。还有必须明确,科幻并非玄幻,并非神话。我们网络平台上,所谓的“科幻”,竟皆是“穿越”。一部电视剧近年大红大火,说的竟也是机器人穿越的故事。
我们需要“科幻”,但拒绝荒诞。
END鹦鹉螺工作室作者 | 张炯强图片 |周馨编辑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