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被老师胶带封嘴为何守口如瓶

“娃才四岁啊,现在看见胶带就吓得往后躲,死活不去幼儿园了!”5月11日家人将悦悦带回家后,发现孩子嘴唇上发青、发紫,部分区域有溃烂迹象。郭女士问悦悦是怎么回事,孩子一会儿说是自己碰的,一会儿又说是水杯碰的。后来有家长在群里私信称自己孩子说,因在下午唱歌时,两个孩子说话被老师用胶带封住了嘴巴。(5月16日《华商报》)

都说童言无忌,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在被老师胶带封嘴后,为何会忍着疼痛而对家长“守口如瓶”?原因关不复杂,因为孩子害怕那样做,老师会打得更狠。

在一个封闭的校园,老师体罚学生的问题,会被涉事老师和校方,竭力地封闭起来。经媒体曝光的校园体罚事件,或许只是此类乱象的冰山一角。

或许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地方的“直播校园”,才会受到那么多家长的欢迎。细细想来,这种欢迎并不代表肯定,而更多反映的是家长的一种担心,其中既有对学校教学方法、质量的不信任,也有对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老师体罚、同学欺负等安全因素的担心。所以,他们宁愿让渡孩子的部分隐私权。这其实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可悲。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所在,每每传出老师打学生和老师指挥学生打学生的新闻,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义,已经涉嫌违法甚至滑向了犯罪的边缘。应当“零容忍”,但是人们从现实中看到的处理,并没有看到这样的“零容忍”。

几天前有媒体报道,陕西榆林一小学老师安排班上小组长“处罚”一名“成绩拖了班级后退”的学生,该学生被打得背部淤青。这事被当地教育局调查确认。但事后的处理是,涉事老师被停职检查。而按照某种惯例,“停职”后,则少有后续处理。这很像老师擦黑板一样轻松。

在以分数排名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多数会被其所在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视为负责任的“严教”,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宽容。而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从学生及其家长的角度看,因为“书要继续念下去”,多数也会选择隐忍。涉事老师别说受到处分的少,即使将学生打致轻伤,涉嫌刑事犯罪,也会因为家长的“谅解”,而免于刑事追责。

与众多类似事件一样,这起两名幼儿园孩子被胶带封嘴,并非发现于涉事幼儿园的内部监督,而是另一位小朋友的无意间向家长“透露”。否则,等到被封嘴的两个孩子嘴唇“自愈”后,可能会一切照旧。若封嘴仍不管用,说不定涉事老师还会有更狠的“招儿”。这才是更令人担心的地方。

现在,被封嘴的两名孩子及其家长,如果不另选幼儿园就学(事实上并非易事),可能同样会选择“谅解”。那个“被开除”的老师,会不会重返岗位,也不好说。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屡禁不止,与类似问题处理的轻描淡写和一再被“原谅”,不无关系。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转载需与作者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亚波评论2017年常州市官方巡讲课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那些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已经正式发布。本号应主流媒体之约第一时间出品系列原创解读、评论、课件,欢迎特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