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郦波教授商榷:“權”字的本义是“自上而下的影响”吗?
在中纪委的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对权力的“权”字做了很好的解释。但来自山东的纪检监察工作者杨杰同志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同期声】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权”这个字本身是很好的。甲骨文中的本意,就是自上而下的影响。
【解说】“權”字的繁体字,由“木”旁和“雚”字组成。“木”象征手握权杖的人,“雚”字象征鸟嘴的形状,两者结合起来的含义,是指手握权杖的人,像鸟嘴一样自上而下地劝说、影响他人。”——《永远在路上·标本兼治》
对于郦波教授“權”字本义的解读以及如上之解说,笔者持有不同观点与看法。在此,不妨谈谈。
我们知道,“權”为“权”字的繁体写法,属形声字,由形符——“木”;声符——“雚”组成。
“雚”字的本义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左民安先生在其《汉字例话》中的解释。
“这是'雚(guan 贯)’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两只下垂的耳朵,耳朵下是一对大眼睛,下部是一只鸟(隹),显然是猫头鹰一类的猛禽的形象。爪子锋利,双目有神,便于夜间觅食,这就是“雚鸟”,后世写为“鹳”。金文②和小篆③与甲骨文的形体大同小异。④是楷书的写法。”
据此不难看出,“雚”字并非“象征鸟嘴的形状”,就是“猛禽”的意思。即便象征 ,也应是“力量”的象征。
而什么人最有力量?除去上古先民对神的崇拜外,还能是谁最有力量?王!由此也便可引申出“权力”为王者掌握,或者说王者是可以左右下民的强权拥有者——管理下民的“力量”就是“权”。
“權”字小篆的写法,最早见于李阳冰,而甲骨文中“雚”字的写法正是其依据与出处所在。
至于上古一种药草“芄兰”也称为“雚”,当属一字多用,更是与“象征鸟嘴的形状”相距甚远,在此不复赘述。
“木”之于“雚”,只是个“落脚(爪)地”而已,解释“權”,“雚”字的甲骨文释义足矣。
不知诸位师、长,以为然否?
各位粉丝:这里也是您的平台。转载请联系,欢迎合作。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号已应主流媒体之约出品系列原创解读、评论、课件,欢迎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