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其实很简单
学中医其实很简单
学中医,可以不用到中医院校,很简单,两个步骤搞定,一是背书,二是临床,没有形态医学、实验文化的影响和干扰,完全不需要学院教育那么多的时间。
背书:《黄帝内经》(有选择)、《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其它如《药性四百味》、《频湖脉诀》、《时方歌括》等方剂、药性、脉学类的书籍。先不要着急理解,关键在背,背熟了,有些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不一定都要老师讲,老师讲的再好,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毫无用处。最好的转化方法,就是背书。经典著作,上下二千年,注释讲解的书籍汗牛充栋,各家不同,莫衷一是。中医学院五十年,各种教材讲义无不头头是道,可是培养了多少真正的中医?
临床:书背熟了,下一步就是运用,老师的引导更加重要。直接面对活生生的病人,面对实实在在的疾病,通过老师的临床讲解,领会四诊、辨症求机、立法、处方用药的辨证论治,掌握把理论运用到临床的技能,使中医理论和临床疾病结合起来,培养理、法、方、药、护的逻辑对应思维。临床最重要的是医案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诊余翻一翻,想一想看过的病,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临床有不同境界,需要长期的临床历练,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关键要感悟生命自然,从“方症对应”上升到“方证对应”,熟练辨症求机的逻辑思维,向着“不辨之辨”、“法无定法,方无成方”高度努力。
过去,绝大多数人学中医要拜师,也有自学“偷”艺成为好中医的,但都免不了要经过背书和临床两个基本阶段。拜师要注意拜明师,不一定要拜名师。网络信息、媒体宣传、官方评选,培养了许多名医、专家,明不明就很难说了,当然名师中也有明师,但明师不一定是名师。也莫把病人的多少,作为明师的唯一标准。为了迎合病人,只图眼前之效,损害长远健康,可能会拥有很多病人,若以病人多少为唯一标准,就可能拜师不明,被引入歧途。特别现在化学药物激素之类,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赢得病人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