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肾阳虚?

你是不是肾阳虚?很简单,记住六个字:疼凉蔫、痿泻肿

中原网06-10 06:08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的这篇文说,我们不谈方药,不谈穴位,只和您聊聊几个概念。这就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和“肾精不足”。

这几个概念,在日常的中医保健宣教中经常出现。不懂其中含义的朋友,往往看得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所以在本订阅号的后台,经常可以看见读者的提问:“到底啥是肾阳虚,啥是肾阴虚呢”?

今天,本订阅号作为负责任的中医科普类订阅号,就跟您好好说说其中的差别。受篇幅所限。我们给您先说第一篇——肾阳虚。

什么是肾阳虚证呢?简单理解,它就是肾脏阳气虚衰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候。本订阅号为您分而述之。

表现1:疼。

肾阳虚的人,首先腰腿疼痛。这种疼痛,往往伴随着酸软和乏力。腰为肾之府,肾出了问题,我们很容易从腰部有所感觉。同时,肾主骨。肾阳不足,则一身之骨失养。在全身骨骼中,双下肢的承重最大,最辛苦,所以它最先表现出症状来。

表现2,凉。

其次,肾阳虚的人,有明显的寒象。我们知道,肾阳,是全身脏腑、经络阳气的根本。肾阳一衰,则全身得不到温煦。所以,我们就会四肢发凉、怕冷。同时,由于肾处于全身的下焦,所以当我们肾阳不足的时候,双下肢, 乃至双足的发凉会异常明显。

表现3,蔫。

再次,由于肾阳不足,我们的心阳、心气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就难免精神萎靡不振,头脑的思维、理解、判断和反应,都有所减退。与此同时,气血的运行受肾阳的温煦和推动。如果肾阳不足,气血无力上送到头面,所以我们就会面色晄白。如果肾阳虚衰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我们的脸色甚至会发黑。因为什么?因为阴寒沉积。

表现4,痿。

还有,我们都知道,肾和生殖有关系。所以当肾阳不足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一系列生殖功能的障碍。对男性来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会导致阴器萎靡,阳事不用。对于女性来说,肾阳虚会导致宫寒不孕。一些经常出现习惯流行流产的女性,常可以看做是肾阳虚所致。

表现5,泻。

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患者容易拉肚子。要么在生活中完全不能碰凉的、低温的饮食,要么在凌晨的时候必须上厕所排便,否则疼得根本受不了。这是为什么?因为肾阳虚,不能鼓动和温煦脾阳。脾阳不足,这才导致一系列消化系统的症状。

表现6,肿。

肾阳虚的表现之一,还包括肢体的肿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下肢经常出现水肿,就和肾阳虚可能有一定关系了。这说起来很简单——肾和膀胱互为表里。肾和膀胱的气化,才让尿液生成并排出。如果肾阳不足,肾和膀胱的气化之能就会失常。这时候身体多余的水液代谢不出去,泛溢于肌肤,就形成了水肿。这种水肿,如果发生在下肢(实际上也多发生在下肢),会形成腰以下部位水肿。如果阻滞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如果水气凌心,侵犯了我们的心阳,我们就会心中悸动不安。如果上犯了我们的肺,则肺的宣降失常,我们就会咳嗽气喘。

当然,肾阳不足,还要一种表现,与上面所述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这就是尿频,而且尿量大,尿色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身的津液通过三焦被传导给肾。肾在肾阳的作用下,对这些津液进行“整理”。其中,清者作为精微部分,继续留给人体进行循环吸收。浊的一部分,就化作尿液排泄出来。如果肾阳不足,肾不能完成上述工作,津液就一股脑下注膀胱,最终形成了多尿。

这些,基本上就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了。六个字——疼、凉、蔫、痿、泻、肿。这六个字基本涵盖了所有要义。看官您是否读懂了呢?

接下来,关键的问题出现了——面对肾阳虚,我们又该怎么化解呢?

本着科普中医文化的初衷,本订阅号在这里给您展示一张传统古方。我们一起看一下,古人是怎么化解此类难题的。方法如下:

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炮附子一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早晚各服用一丸,开水送下。或者说,按照上述的比例,做成汤剂服用。这里面的一两,基本等同于30克。

这个办法出自哪里?出自《金匮要略》,迄今已经有大约1800年的历史了。它的名字,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本订阅号在这里就不说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您翻开任意一本中医方剂学的专著,尤其是面向学生的专业教材,会发现补益剂中的补阳剂,往往第一个就是此方。

这个办法是怎么补肾阳的呢?我们给您简单说说。

这里面,干地黄、山药和山茱萸,都是偏补肾阴的。同时,还有桂枝和附子。这两味药可以温补肾阳。而且,温补肾阳的药量,远远小于补阴的药物。这是为什么呢?《医宗金鉴》说得好:“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就是说,要补肾阳,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顺应肾阳升发的规律。这规律是什么呢?就是“阴中求阳”、渐进而行之,否则就是揠苗助长。要补阳,必须先补阴。在补阴的基础上,再行补阳之事。所以,这里面用了大量的补肾阴的药材,再少佐附子这样的补肾阳的药材,这就达成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目的。

接下来再看牡丹皮、茯苓和泽泻。这三味药,牡丹皮泄肝火,茯苓健脾利水,泽泻也是利水祛湿的。这三味药,都围绕一个“泻”字。这和补肾阳是不是背道而驰呢?其实,并非如此。古人有一个观点,特别好,这就是“补中寓泄”。什么意思呢?假设给人吃补药,那首先此人要能吸收补药。如果补不进去,人家不吸收,那补了白补,甚至误事。这就是要求我们“补而不滞”。所以说,这里用丹皮、茯苓和泽泻来“泻”。这一泻,身体更加通畅,补得也就越加顺畅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