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四十一(怎样学会分析)
四十一、怎样学会分析
知识虽可以说成通过实践才能用活,实际则是通过分析才能用活,因为离开了分析,实践也是盲目的,有了分析,实践才成了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有措施、有预期的行为,知识也才能在其中因地制宜地使用。
知识一旦用活了,相互就总是很容易联想到一起,并时刻建立起了联 系的东西,有联 系就不缺跟着认识,以及方法和策略,就清楚具体怎么办,如此才有利于在分析时,有效拿来解决问题。
反过来推,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也容易用这些经验快速发动联想,建立起各种相应联系,保证有所分析和有的分析,且是有效分析和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并因为注重大量论证及其证据,而定然少有漏洞。
但凡活的知识,都是经得起修养论证和实事求是分析的,即使出现知识和道理上的运用失误,仍是修养过程中的熟练不熟练的问题,而不属于有无 修养的问题,就总有本着谦虚使人进步而至完善的那一天。
正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别的原因,才有了允许人人由于一时不足而失误和犯错的缓冲余地,相比之下,由于懒惰和囿于主观局限的错误,则是不好容忍的,毕竟放弃修养和逃避反思反省,无法与主动修养过程中允许适当缓冲等尔。
由此可知,知识一旦与修养联 系起来,就定然指向了活用,怎么都不至于让人没的分析、逃避分析,乃至害怕分析,甚至不得不通过生搬硬套、浮皮蹭痒地东摘西抄来掩盖。
只要能够活用知识,不论有了哪些思考和分析,都大可不必为了给自己找论证,非谋求乱用旁征博引的办法不可,这不仅避免了因实践欠缺而带来的不自信,也避免了因不自信而给人留下搜肠刮肚的印象,即,借别人的东西来显摆自己有知识。
也因此,就方便腾出大量篇幅来直接用活的知识论证实践所得,毕竟真正活的知识都是靠亲身长期修养得来的,是理论结合实践相互验证的结果,既摆脱了没有理论跟着的经验主义,也摆脱了从知识到知识的夸夸其谈,故用亲身验证过的东西,不管论证什么,都比相互摘抄,你证我、我证你地纸上谈兵,有质的区别。
写诗正是这样。客观来看,知识有直接经验得来的,有间接经验得来的,但对写诗的人,不可把这简单待之,以为用书本知识就能满足写诗了,恰恰相反,写诗因有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有感而发、触景生情这四个原则管着,永远意味以直接经验为主,因而写诗绝不是知识和认识的搬家,而是每一首诗都有每一首诗对知识新的运用和新的认识,故对知识都意味着独有的亲身体验,也就不允许搜肠刮肚,包括不得已时用别人的东西来当做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知识是死的,相互少有联 系,才需要搜肠刮肚,因而正是活的知识才让人有了有效联想的可能,所以也只有在有效联想,尤其是没有漏洞的联想基础上,用知识把情感和思维整体调动起来,即通过知识的有序化,让思维的整体有序化,进而合理驾驭情感,包括灵感和情绪,最终让所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实现了有序化,如此才能形成同样有效的语言思维,并经过一定的分析概括,直至表达出来。
这提示了,一首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过程,脱离了这样的过程,或显现不出这样的过程,将意味什么。不妨就想象一下憋诗时的感受。
联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特点,思维是因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天生能力,却一定要超越感知的,不然就因缺少理性认识而谈不上真正认识和获取知识,以及处理知识和认识,因而说认识是思维的高级能力,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没有认识,知识就不可靠,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分析。
写诗的过程,既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的过程,特别是把知识和思维凝于真情实感,而形成语言抽象概括的认识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了从里到外逐渐且自然生成的各种表达和表达样式,特别包括所要做出的具体选择,说到底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都需要运用一定的分析能力来处理。
比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尤其怎样谋篇布局和穿插映带,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分析。是分析,构成了诗的有效创造过程,并最终把分析的结果,以作品的样式,呈现出来。在这一点上,评诗与写诗恰恰是相反的,评诗是顺着结果反推,把分析过程呈现出来。
这提示了,任何一个想评诗,想把自己对诗的任何感受和想法变成说三道四的人,如果还不善于分析,或拿不出有效分析过程,甚至根本就不能把这样的分析变成清晰的言语表述出来,那么他再怎么自以为有经验,也意味还不具有对诗说话的资格,就不能搞仅仅会罗列想法、看法、观点和见解,而急于显摆“我知道”、“我能”的浅浮轻佻做法。
人一显得浅浮,不仅自我证 明了还处于对诗的幼稚理解阶段,也同时证 明了还不具有写诗的真正能力和修养,毕竟拿没资格当资格总是骗人害人误人的,这需要忍得住,以谦虚为怀,绝不能学猪脑子拱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