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执业过程中为何总是要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对于每个医务人员我想并不陌生,查对制度是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为了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门诊就诊期间的安全,执行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必须进行查对制度的落实,只有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位、科室的领导以及单位,乃至于整个医疗界。
一、目前临床工作中查对的方式有哪些呢?
1、药房人员的“四查十对”
“四查十对”:根据卫生部2007年开始执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2、护士日常操作的“四查八对”
“三查七对”是护理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事故的发生。
四查: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查医嘱。
八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有效期。
3、输血执行“三查八对”
输血是一种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但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医生一般不会选择进行输血治疗,血液制品对于人体是同种异体的一种特殊物质,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查对。
“三查”即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即病人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和剂量。
3、其他查对工作
除以上查对外,如手术前、中、后查对,比如开腹前查、手术中查、关腹时要查,避免因查对不严格造成医疗器械留在腹中,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因此需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检验科对检验结果的查对,特别是一些检验敏感指标需要再三查对,例如检验科发现术前有HIV抗体阳性的患者,这样需要医院检验科进行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金标法、酶联免疫法、发光法等),但是最终还的送往具有诊疗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确证试验,保证准确性,不能把这个帽子突然戴到患者头上;影像科同样离不开查对,如患者右侧股骨干骨折,不进行查对核实,可能造成错误。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执行查对制度。
二、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应对呢?
每一起的医疗事故或者差错的发生,都离不开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诊疗技术水平有限、药物选择或手术方式不合适。只有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想必大家还听说过一个神奇的定律——“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什么?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该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以上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主要内容: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墨菲定律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任何一次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都并不是来自偶然,其背后都有酿成事故的必然因素。同时,“墨菲定律”也提醒我们不要疏于防范,一定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因为规章制度很多事故发生后总结出来的,相当于经验教训,也就是医学杂志中的《循证医学杂志》,你不可能每次都会很幸运地不出错。
医疗执业过程中的查对制度并不困难,需要工作人员有一颗严谨认真的心,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缺乏隐患防范意识、心存侥幸和疏于环节质量管理是引发医疗差错事故的主要原因。查对制度既是医疗安全的基础, 更是自身执业安全的保障。
作为管理者更需要亲历行为,掌控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定期召开质量安全会议,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以遵循PDCA循环进行持续不断改进,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这个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将患者医治康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每一位白衣天使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执行查对制度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我们的严格查对,不仅仅保障了病人的安全,也保障了自身安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