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习俗:小孩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为啥要办抓周礼?抓周有哪些讲究?

抓周记忆

1985年,一部神话电视剧《济公》上映,老艺术家游本昌扮演剧中的男主角济公。30多年来,济公这个角色被翻拍了无数次,但没有一人能超越这部85版的《济公》。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形象,已经深深的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85版《济公》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济公周岁的时候,父母请来德高望重的高僧,为孩子作法祈福,作法完毕后给孩子抓周测预卜。在抓周的过程中,孩子哭闹不已,不要印章、不要宝剑、不要元宝、也不要毛笔,最后抓起一串佛珠,孩子呵呵的笑了起来。长大后,这个抓佛珠的小孩,选择出家当和尚,之后便成了灵隐寺中的济癫。

抓周释义

抓周又名试周、拭儿、试晬、拈周,是小孩子满周岁时,举行的一个预卜仪式,一来是庆祝孩子的第一个生日,二来是通过这个预卜仪式,预测孩子的前途和性情。就好比济公一样,抓起了佛珠,就预示着他与佛有缘。

古书中记载:“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抓周时,家长们把孩子放在一个平台上,在孩子面前摆上各种物件,如笔墨、印章、铅笔、刀剑、书本等等。孩子满周岁已经会爬了,孩子就会爬向自己喜欢的物品前,拿起来把玩。家长们根据孩子选择的物件,来给孩子送上相应的祝福。
在抓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干扰孩子的选择,无论孩子选择什么,家长都不能出手制止,必须是默默等待,任由孩子挑选。

抓周寓意

因为抓周时给孩子预测前途,而男女有别,所以在抓周的时候,给孩子们准备的物件也都有所不同。一般男孩子会有笔墨纸砚、元宝钱币、印章刀剑等等,而女孩子则要加入剪尺线样、铲勺炊具、胭脂粉膏等等。

笔墨纸砚:代表学者、作家、老师等等,寓意孩子能在学习上取的好成绩。
元宝钱币:代表着有钱、富足,寓意孩子将来有足够的钱可以花。
包子鸡腿:代表着有福,寓意孩子将来吃穿不愁。
胭脂水粉:代表着美丽、漂亮,寓意女孩子将来能有一副好容颜。
铲勺炊具:代表着做饭,寓意孩子将来能烧的一手好饭。
剪尺线样:代表着针线活,寓意女孩子将来能有一双巧手。
葫芦药瓶:代表着医生,寓意孩子将来能从事医药行业,治病救人。
体育用品:代表着身体健康、走体育路线,寓意孩子将来成为体育达人。
印    章:代表着做官,走仕途,寓意孩子将来成为领导者、掌权者。
算    盘:代表着商人、做生意、做会计,寓意孩子将来能精于计算。
刀    剑:代表着武功、身体强壮,寓意孩子将来能做军人、做警察。
佛    珠:代表着善良、佛性,寓意孩子将来成为心地善良的人。
稻    草:代表着种地、务农,寓意孩子将来从事农业工作。
蔬    菜:芹菜代表勤劳、葱代表聪明,蒜代表精于计算。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一些抓周物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新的抓周物件,比如:玩具飞机、玩具汽车、鼠标、望远镜、指南针、地球仪、电脑、手机等等,每一个家长对其的赋意也都不一样。

抓周流程

孩子的抓周仪式,必须是在上午举行,抓周前,首先要给孩子洗一个澡,并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换完衣服要给孩子梳头,梳头时要唱梳头歌:“一启顺梳开智,二启顺梳开路,三启顺梳开财,四启顺梳开缘......”

梳完头接着是祭拜祖先,在古代人们的家里会供奉祖先,没有的则取消这一项,或者是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给孩子祈福,祈福过后就是正式抓周。
抓周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孩子第一个抓到啥就是啥,一般可允许孩子抓两次;另一种是让孩子在抓周物件中随意挑选、把玩,最后哪一个最得小孩喜爱,就算哪一个。
孩子抓周结束后,家人们要给孩子送上祝福,无论孩子抓了啥,都要祝福孩子能在这个领域里有所成就。最后,要煮一碗长寿面给孩子吃,寓意孩子能健康长寿。

抓周起源

抓周这项民间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关于抓周的起源,还有这样一则历史小故事。相传孙权刚称帝不久,太子就因病去世,而立太子这件事尤为重要,不但要看这个人是否贤德,更要看他是否有天赋。但孩子太小,如何才能判断他是否有天赋呢?于是就有智囊给孙权出了主意。

孙权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好象牙、朱贝、翡翠、简册等物件,让年幼的皇子们随意抓取,结果,众多皇子中,只有一位抓了简书,于是孙权就立他(孙皓)为太子。
孙权立孙皓为太子,其他皇子自然不服,于是便明争暗斗,有了后来的政变。孙权死后是孙亮掌权,政变后又变为了孙休,孙休死后,大臣们推举新主上位,而这位被推举的皇子正是孙皓。
这时候,就有老臣开始回忆当年,孙权因为孙皓抓了简书而立他为太子,如今时过境迁,皇位再次回到他的手中,也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命运。于是,抓周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抓周历史

南北朝时期,抓周称之为拭儿,《颜氏家训》中记载:“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

到了隋唐时期,抓周的习俗已经非常流行了,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唐代抓周被称之为“试晬”或“周晬”。
宋元明时期,抓周习俗依然盛行,在这段时间,抓周被称之为“期杨”,到了清代,才正式更名为抓周。
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想的涌入,人们对抓周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虽然还保留着抓周习俗,但远不如之前隆重。
到了现代社会,抓周这种习俗已经不多见了,只有少部分人才会在孩子周岁时,举办抓周礼。现代的抓周,没有了之前的迷信内容,完全演变成了一种逗趣游戏,家长们不仅会干预孩子的选择,甚至有的人孩子准备的全是人民币。

抓周传承

任何形式的文化传承,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周中的迷信思想,就是其中糟粕,抓周的仪式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精华部分。

孩子过周岁,给孩子洗个澡、换身新衣服,伴随着抓周的内容,满满的都是仪式感。在抓周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抓了什么东西,而是一家人能围着孩子逗趣。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还可以用相机录下来,等将来孩子长大了给他看,我相信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