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一族三代为秦效命,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秦朝早亡不是没有道理

秦朝名将蒙恬,出身于名门世家,秦一统六国之后,一直处于抗击戎狄的第一线,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

战国时期,蒙恬祖父蒙骜便投靠秦昭王,领兵攻打韩赵二国,立下赫赫功劳;他的父亲蒙武曾经和王翦一起联手灭掉楚国。在这种环境的培养下,蒙恬自幼便勤读兵书,立志于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北逐戎狄

秦国统一六国后,始皇嬴政便命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上驱逐戎狄。蒙恬率主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击匈奴东侧,杨翁子率部分军队从肖关北上攻击匈奴西侧,匈奴败走后收复河南地区。次年,为了避免匈奴南下侵略,蒙恬又率军北渡黄河攻击匈奴,匈奴无力抗衡只能向北迁移,之前秦征六国时期被匈奴占领的地区全部收复。

公元前213年,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嬴政的命令征调大量劳工,在燕赵和秦原有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对抗击匈奴,保障内陆百姓生活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渡河出征

蒙恬预料到匈奴不甘心失去占领的地盘,一定会再次带兵前来攻打,他决定与其等待匈奴来犯,不如率先出击,将匈奴彻底赶出秦国边境地区。于是渡河在高阙、阳山等地寻找到匈奴主力,此时匈奴单于正在集结兵马,准备再度南下侵略,没想到秦军突然杀来,仓促之下展开战斗根本无力抵挡秦国军队,一路败退北撤700余里。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轻松取得完胜。而此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秦始皇随后在河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建设了三十四个县,北迁人口三万户,开发河南地,使这里成为了富庶的秦地,成为了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此后蒙恬驻守上郡十余年,震慑匈奴不敢来犯。

造笔传说

以前人们大多使用竹签写字,没写几下便要重新蘸墨,十分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猎时打到了几只兔子,回营时看到其中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一条血迹,便心有所感。

将兔子的毛拽下一些来,塞在细竹管里,试着写字,效果不是很好。蒙恬见兔毛笔吸墨不行,随手将笔扔在石坑里,过了几天无意中又看到那只笔,捡起来后发现比以前更加发白。

于是重新执笔写字,这一次不仅能连写许多字不断墨,而且写字时更加顺畅。原来是坑里的水中混入了石灰,碱性将兔毛的油脂除去,变得柔顺吸墨,这就是王翦造笔的由来。

实际上毛笔早在秦朝之前便存在于世上,只是之前不叫做笔,秦朝统一六国时也统一了笔的称呼。只是蒙恬对笔进行了改造创新,人们习惯将功劳归在蒙恬身上,历代笔工也奉蒙恬为“笔祖”。

假传遗诏

蒙恬的弟弟蒙毅执法无私,从来不偏袒任何人,又受到始皇嬴政的信任,满朝上下,无人敢与之争锋。有一天,内侍赵高犯了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刑,但是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眼中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求仙过程中病重去世,此时身边只有赵高胡亥随同,于是两人起了私心,扣下始皇遗诏不发,压下嬴政死讯不传,对李斯一番威逼利诱后,两人达成统一合谋假造遗诏,准备立胡亥为秦二世。

随后假造圣旨送往上郡扶苏手中,诏书上说扶苏和蒙恬两人带数十万屯驻边疆,十多年里没有向前进取,没有立下一点功劳,反而耗损许多士兵,上奏诽谤始皇作为。扶苏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蒙恬身为臣子不知匡正是不忠,赐死,手下兵卒归裨将王离率领。

蒙冤身死

收到圣旨后,扶苏泣不成声,回到屋内准备自杀。见此蒙恬赶忙制止,说:“蒙家三代忠心辅佐于秦,才放心让臣率领三十万将士驻守边疆,命公子监督,这是天下重任。今天一个使者前来,就让我等自杀,还不知道这是不是阴谋?请再向上请示,消息明确后再死也不迟。”扶苏为人仁慈孝顺,说父皇让儿死,怎么能再度请示,当即自杀。

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李斯派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害怕蒙氏对自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的流言,胡亥于是囚禁并杀死了蒙毅,秦二世又派人前去杀害蒙恬。

蒙恬是秦朝的忠臣名将,蒙家三代人一直忠心耿耿为秦效命,北逐戎狄、驻守边疆,立下众多功劳。秦二世暴戾荒淫,无德无能,任由奸臣当权才让忠臣遇害,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1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蒙恬列传》

《战国策》

《"蒙恬造笔"与毛笔的历史》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