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死来感悟生,这一定是日本电影—《入殓师》

一周看两部日本电影真是一种对心灵的折磨。

有个网友总结过,日本电影电视剧,所有故事的视点都集中在人性上,《入殓师》也不例外,这部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用一个特殊的职业,将人间的冷暖和离别诉说的充满了美感。而电影的配乐又是大神级别的久石让担当的,那悠扬的大提琴曲每次一响起,真是想不动容都难。

大提琴给男主角带来了安静,耐心的特质,这正是作为入殓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入殓师—又名葬仪师,是给逝者化妆的职业。

整个电影的故事就是讲述一个大提琴手小林,因为乐团解散便和妻子回到老家,在这里寻找工作时,误打误撞地当上了入殓师,刚开始很抗拒很不适应的小林在一次次目睹死亡与离别后,逐渐热爱上了入殓师这份工作。

有的家庭在亲人死的时候相互推卸责任,有的家庭在亲人死的时候才想起了他/她生的模样,有的家庭用欢喜来冲淡死亡,有的家庭用愤怒来对抗悲伤。

说实话,这部电影选材取确实极为大胆。因为死者已逝,这本是一个在东方观念中不该拿出来被随意描写的东西,就算在西方世界中,对于以真实死亡为题材的作品,大多数也是以二战时代为背景,而以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身边的事情来直接描述死亡,真的是非常少见。

像辛德勒的名单这种也不敢过多地直视亡者。

谁的亲人都会死,我们自己也都会死,这是一条生命道路上无法避免的事情,或许在死者生前并不重视的东西,在死后将会是我们唯一的记忆与寄托,就好比一个人还在你身边的时,你不会用记忆一遍遍洗刷他/她的脸庞在你脑海中的模样,而当他/她逝去或者离去时,你的记忆就开始了它的工作,不断地想起,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清晰,而入殓师就是让你感受逝者在记忆之外最后一次的美丽,最后一次的生机,让你将逝者烙印在心底之后迎来永恒的分离。

最开始,发小和妻子都不能理解主人公小林为什么要当这个职业,而发小的母亲逝去时,当小林用记忆将发小的母亲还原成她最美丽的样子时,发小终于明白了死亡意味着什么,终于明白了入殓师的意义,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母亲生时的美丽,也终于明白了母亲坚持不愿让经营一生的澡堂关闭是是多么的有意义。

为发小的母亲送别时,小林将发小母亲最喜爱的围巾戴上。

小镇上的许多人来为母亲送行,母亲的所有一切已经化为了点滴的记忆,刻入了周围每个人的心底,证明着她曾经那样美丽、那样优秀地活着,带给周围人便利与快乐。

而当主人公的发小亲眼看着火焰从焚化炉里喷射而出,将母亲的躯体与棺木一同化为灰烬时,他大哭了出来,哭得好像一个婴儿,因为那将是他最后一次作为儿子的时刻。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亲眼目睹那无情的将自己亲人吞噬的火焰,而每当演出棺木的盖子被合上的桥段,眼泪就难以抑制,这种分离令人难以用言语形容,因为面对这样的情感与痛苦,一切言语都显得太轻了。

金庸先生生前也说过,自己把死亡写得太轻了

我觉得好电影有一个很简单的感知方式,能让我在黑夜感受白昼,能让我在悲伤时感受到快乐,能让我在低沉时感受到希望,能让我在快乐中深思,能让我在一瞬当中感受永恒。

也就像《入殓师》能够让人在死亡中感受到生机。

(0)

相关推荐

  • 清明感怀

    清明时节思故亲, 细雨纷飞似泪痕. 柳色婴花仍依旧, 阴阳相隔梦晨昏. 六十风雨春秋度,往事如烟酒里尝. 杨柳新枝发垅上,桃花旧梦落西窗. 年年脑北清明祭,夜夜心头眷念藏. 时态炎凉知冷暖,蹉跎岁月一 ...

  • 丁姐读女人之154--奶奶丁刘氏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奶奶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个认可的,从没有年龄限制的美女 她的脸上的皮肤永远是光滑的,肉感的,似乎,不管多大年纪,她的皮肤都是饱满的,一直到她去世,我似乎都没有在她的脸上,真正看到过多少皱 ...

  •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 ...

  • 农村习俗:“至亲去世,3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啥道理?

    传统的丧葬文化也有很悠长的历史,从诞生之初到现在,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即便现在火葬逐渐流行,但是葬礼的很多习俗依旧没有变化.比如亲朋好友会为逝者送上花圈,而花圈上面一定会有"对联" ...

  • 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经常生这五种病的人,免疫力更强,切勿忽视

    很多人对生病都谈及色变,但前段时间有流传一句话,多病的寿命长,没病的寿命短,这或许让大多数人都想不通. 难道没病不是好的事情吗?其实,生小病如同天然疫苗. 人生病有很多的原因,但不是意味着长时间不生病 ...

  • 今天才真的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死都要生个儿...

    今天才真的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死都要生个儿子!为什么会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成了别家人的说法!女人结了婚,就真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我大舅去年年前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去世了,4月29日,是我大舅的10 ...

  • 人从死到投生的三个阶段

    人从死到投生的三个阶段

  • 农村俗语“借死不借生,借婚不借嫁”,啥意思?老话在理吗?

    农村向来都不缺少俗语老话.作为俗语的发源地,俗语在农村可以说是广泛适用.在闲暇之余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这些俗语就是很好的谈资.俗语是包罗万象什么方面的都有俗语的涉及.这些俗语都是经历了很多年的演 ...

  • 【行人呓语《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叩问人生,面死而向生——

    [原文]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 ...

  • 一个医生对老病死的感悟九:善意保护和自立尊严

    04.4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 对路·桑德斯来说,它没有发挥作用.凭着他那一点微薄的积蓄,能够在家附近找到一所辅助生活机构接受他,谢莉觉得很幸运.他的积蓄几乎都已经花光了,其他大多数地方的收 ...

  • 一个医生对老病死的感悟十:抗击疗养院三大瘟疫

    05 更好的生活: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 1991年,在纽约州北部的小镇新柏林,一位名叫比尔·托马斯(Bill Thomas)的年轻医生做了一个实验.事实上,他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当时31岁, ...

  • 一个医生对老病死的感悟八:老人的渴求

    04.2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   他们决定去看的那个地方不是疗养院,而是一家辅助生活机构.今天,辅助生活被视为介于独立生活和疗养院之间的中转站.但是,当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克伦·布朗·威尔逊( ...

  • 像选择死一样选择生(外一篇)

    人不配得到他现在的生活 人在人类的社会中,有时活得像猪一样,像狗一样,也像狼一样,真正活得像个人一样的,并不见得多.发出什么样的哼哼声,汪汪声,嚎叫声,做出怎么样的白痴样,顺从样,叛逆样,都不过是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