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不为己,从戎不为权——读《胡汉民回忆录》
1912年元旦,当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的人就是胡汉民。
胡汉民是清末的举人,然而他却成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战士,他出任《民报》主编宣传进步思想,他追随孙中山参与了很多次的武装起义活动,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他的回忆录中,不但记载了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状况,从而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他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着而热情的胡汉民,他对刘师培从革命者变节为“清客”的惋惜,也可以看到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他能够在复杂的情势下,审时度势,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他能够在一片混乱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滥杀无辜;他能够在处理公务时秉持原则而不惧讥谤。在具体的问题上,他可以和孙中山争得面红耳赤;在面临威胁时,他可以凛然不惧;在身处险境时,他能够安然处之……他的这些行为表明,他无愧于孙中山的赏识,无愧于自己的志向。
胡汉民作为一名资深的同盟会会员,他能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因如此,当初具有凝聚力的“驱除鞑虏”在辛亥革命之后反而成为了进一步革命的障碍,从而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此外,他在辛亥革命的后对同盟会内部人员的成分分析、对革命发展的预估分析以及后来对蒋家集团的态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他毕竟是一介书生,他与孙中山一样不是一个能适应尔虞我诈、波诡云谲局面的政客,所以他只能慨叹“余心犹在已堪惨,说不尽从来凄惨”。
胡汉民擅长书法,看这本书前面所列作品,其字隶书为主,笔画平匀,结体放正,清峻峭拔,可堪清赏,由书风探人骨,真可谓表里如一。
最后,附上一段,胡汉民1930年在南京与法国经济学者的谈话:
“现在世界上的殖民地者,并不一定要政府来统治,用经济侵略来把人家变成殖民地也是一样的。譬如中国现在没有工业,于是外国可以收买中国的原料,再把原料造成货品,在行销到中国,这一进一出,中国经济上的损失就很大了。中国如果这样长此下去,经济的方面不但不能发展,而且要吃亏,生活更要困难;不但工商业不能发展,就是农业也要因此而衰落!所以农业的发展也靠都市上的购买力如何,如果都市购买力减退,那么农人的农产品销不了,农人没有资本,农业因此而不能发展。可知农业工业的发展和衰落是互为因果的。中国处于工业国的经济侵略之下,如果只发展农业,而不能双管齐下的同时发展工业,那么中国是永久会处在次殖民地的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