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绘本什么样?” ——读三联赠书《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拿到书的时候,上一年级的女儿正在旁边,理所当然,她成了这本书在家中的第一个读者。我看着女儿一页一页地翻着,尤其是是她的表情,很想看看她对这本书的反映。开始时,还没有什么变化,等翻到第六页“我很英俊。” 时,她发出一声“呕”——我想是她对这一描述的否定,因为那是呕吐的声音。又翻了一页,她咯咯笑着说,这也算聪明,我看过去,左边写着“我很聪明。”,而右边的黑板上写着“2+2=22”。显然,女儿用她的眼光发现了文字描述与图像之间的不合理——虽然她并不知道什么是戏剧性的冲突或者什么叫做反讽。我不想跟女儿解释这些词语,因为,那不是她世界中的词汇(起码很长时间内不会是)。但女儿的反应,倒引起了我的对文字和图像之间差异的注意。
用文字来叙述人生故事的,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了。用图像来传达人生经历的,我也是见过的。而文字与图像结合的我想也不用多说了,毕竟我是受连环画启蒙的一代。所以,相信大家对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种种组合形式,也并不陌生。但我的阅读经验却告诉我,眼前的这个绘本是与以前所读到的书有所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呢?答案只能回到书中去找。
如果我们只看文字的话,我们会得到什么信息呢?我们会得到一个人以文字表述的成长史,在这个成长史中,这个人的成长过程是由快乐、自信走向了低沉、孤独的过程,到了晚年回想过去,朝花夕拾,黯然神伤,这样的一生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如果我们只看图像的话,我们会得到什么信息呢?我们将看到一个人以图像描绘的成长史,在这个成长史中,这个人出身贫寒,在成长的过程,经历挫折与歧视,最终通过努力不断地在家庭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到了晚年功成名就,追寻过去的影像,尤其令人觉得珍贵无比。
本来分开来看的话,文字与图像已经各自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了,但在书中作者却有意地将二者交织在一起来呈献给读者,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把文字看作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把图像看作主人公的生活图景的话,二者就在各个阶段形成了冲突与矛盾,而这种冲突与矛盾无疑产生了很强的张力,让读者在文字与图像中不停地切换。其实,除了读者的切换之外,在整个故事当中也存在着切换,如果说,前半部分(儿童期)是图像否定文字的话,那么后半部分(成人期)则转变为了文字否定图像。这两种“切换”才是这个绘本与以前的单一的文字、图像和连环画的区别,因为,单纯的文字、图像和连环画只是单线的叙述,而无法做到“图像和文字的互相否定”。
在这个这两种切换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其实很巧妙地在人生的起点到终点之间,把文字和图像作为两条线来展开,但这两条并不是平行线,而是走势图,文字高开低走,图像低开高走,而最终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大大“X”,如何理解这个图像?是否定,还是未知?作者没有解答,我想作者即便知道了也不愿来解答,因为解答了就没有悬念了——这也许就是最后一页图像没有配上文字的原因。
一时间,我觉得作者并不是在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而邀请我们一起来书写这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并不是读者,而是参与其中的演员。这个薄薄的绘本,左面是文字,右面是图像,左面很单调,右面很丰富。处在单调和丰富之间的,不是中缝,而是读者。而书页中的空白就是来自作者的真诚而热切的期盼——“你的人生绘本什么样?”
找了一下电子版,没有找到原书样式的版本,只找到把文字和图片整合在一起的版本。虽然这样构不成“X”状的效果,也只能是凑乎着看了。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提取码: zi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