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高山辰雄:艺术的浑穆

高山辰雄(1912年6月26日—2007年9月14日)日本画家。大正元年年6月26日生于大分市。1931~1936年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师事松冈映丘。1953年成为日展审查员。他的早期作品受保罗·高更影响。在他参加第13回日展的《岑》(1957)、《白翳》(1959)以后,形成浪漫主义画风。他的《道》(1961)、《夜》(1963,)、《穹》(1964)、《日月星辰》(1973)等作品,出色地完成了色彩和结构的结合。他的画还常有神秘和朦胧的情调。《怀抱》(1977)表现了画家的仁爱,又含有对新生命的神秘感,是其晚年代表作。高山辰雄不断探索新的创造道路,其艺术被认为是现代日本画中格调最高者。他于1967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70年获日本艺术大奖。1975~1976年任日展理事长。1982年获日本文化勋章。

在日本现代美术界,素有“日展三山”这样一个称呼,它是对高山辰雄、东山魁夷和杉山宁这三位日本画坛巨匠的一个戏称,因为三位大师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山”字,这好似也象征着他们在日本美术界泰斗级的地位。高山辰雄作为“三山”之一,在其创作道路上不断地探求新的表达方式,他的艺术被认为是日本画中格调最高者,并于1982年被授予了日本文化勋章。高山辰雄与中国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时任日本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他曾多次到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他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赞叹不已,同时也称赞我国新兴版画运动时期的作品很有力度、生动感人,一系列活动都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欣赏高山辰雄的作品就好似在品一壶浓香醇厚,氤氲着香气的茶,颇有一番禅意的味道。他善用象征性地手法去表现美、提炼美,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整一性与朦胧模糊的混融性,以一种静态的审美观照方式,优雅静谧的情调表现出一种静穆之美。他以一种永恒的凝视的视角,将人与景都置身于日月星辰里,以沧海一粟的姿态去对待浩渺无垠的宇宙,在表达上试图追求追求情感的真实流露,挣脱自我的束缚,充满哲理的深度与灵思幽深玄幻的意味。另外,从高山辰雄的作品中我们依稀地可以看到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影子,画面风格都偏向于形体的单面化与色彩的平面化。

战败后的日本美术界弥漫着“日本画灭亡论”与“日本画不适应时代”等论调,时年33岁的高山辰雄对待这些言论的态度是除了在日本画的创新上含辛茹苦的干,别无良策,那时起他便为日本画的前途和发展倾注了进取的决心。此时期,他阅读高更的传记受到触发,被高更神秘的、 自由奔放的生活意念所感染,再加上日本传统朦胧体绘画的影响,便形成了通过色彩平面构成来表现的强有力的画风和浪漫主义的风格。他针对自然和人类以共存、共感为主题的凝重作品风格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创作了许多体现对自然和人深切关怀的有分量的人物画与风景画,注重作品的精神性,主题时而深沉,时而典雅,但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情感,为当时低迷的日本画界注入了一剂新鲜的力量。

高山辰雄常以人、道和空为主题,用梦幻般浓重的色彩来描绘人生、生命和爱情。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古穆朦胧——时间似乎是凝固的,力图表达一种永恒的思索;日月星辰的意象常常出现在作品里,正如其理解的人与天地,小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充满哲理的深度与灵思幽深玄幻的意味。

高山辰雄的画融合了西方的后印象派,又保留了东方美学的意境。在东西方现代作品里,所有的形只是媒介,表现的寄托,畅神是核心的部分;在中国画的理论中,山之灵动可以烟云出之,那是自然与现实一旦有了隔的意味,便充满生命化艺术化灵感化。高山辰雄的作品有意寻找中国汉代画像砖里所传达的远古绘画效果,并将这种感受应用在其作品之中。故在高山的作品中,一切象恍然如有梦境中,看不真切却带给观者灵思的飞扬散发,伸展了艺术品的扩张力,其着色与水墨作品皆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