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玉霜的两个女儿:没有血缘的亲姐妹,赫赫有名的艺术家
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但是,她的个人婚姻却是悲苦的。作为名演员,她的钱非常多, 但是爱情上是没有自由的,;她是勇敢的, 却是悲情的。
白玉霜一辈子没有固定的丈夫,所以没有亲生的孩子,她一生认养六个义女,其中小白玉霜(或称筱白玉霜)最大,筱玉霜最小。六姊妹中小白玉霜和筱玉霜两人成为评剧演员,其他四个人因为没有唱戏天赋,到了结婚年龄远嫁他乡。
小白玉霜是白玉霜买来的,那年白玉霜去云南演出,在火车站遇到被人贩子鞭打的小白玉霜,看到瘦小无助的孩子,她顿生怜爱之情,于是买了回来。被买回来的小白玉霜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只知道是属狗的,白玉霜推算她是1922年出生的。
小白玉霜到白家后,养母为她取名叫做小福子,虽然这个名字有些许俗气,但是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叫做李再雯。她天赋极佳,有一条老天赏饭吃得好嗓子。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来,她可以继承母亲的唱腔,以从小就受熏陶的优势,模仿得以假乱真,但是她不肯走这条捷径,而是根据戏的总体要求和人物的特定心理,进行新的创造。她虽然是位大演员,却像小学生一样好学,学赵荣琛的水袖,吴素秋的身段,魏喜奎的咬字,白云生的昆曲……逐渐形成了扮相端庄大方,表演轻柔文雅,嗓音圆润洪亮,韵味甘醇,唱腔低回委婉,节奏稳健,快慢轻重对比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小白玉霜为《秦香莲》付出了辛苦,《秦香莲》为她赢得了荣誉,小白玉霜和秦香莲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评剧《秦香莲》,1956年被评为优秀电影,小白玉霜、魏荣元和席宝昆都获得优秀表演奖,各得到一枚金质奖章。这部电影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十年代后,又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艺术形象,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
《小女婿》剧照(筱白玉霜饰杨香草)
筱玉霜做白玉霜的义女更有戏剧性,筱玉霜本姓龚,是评剧世家,父亲龚万才是白玉霜的司鼓。1935年,已经生了两个女儿的龚夫人再次怀孕了,一心想生个儿子的龚夫人对白玉霜说:“这个孩子生下来,要再是个闺女,我就把她扔了。”白玉霜说:“不能扔!如果是闺女送给我,我指腹认这个孩子做义女。”
筱玉霜出生后,吃了三个月的母乳便被送到了白玉霜家。并改随母亲姓氏,取名李再云,和比她大13岁的筱白玉霜李再雯姐妹相称。
筱玉霜来到白玉霜家,母亲给她请了一个安徽奶娘,照顾她的生活。那时候,白玉霜在朝鲜人任班主的开明戏院唱戏,奶娘每天抱着筱玉霜座在包厢里听,长期受到熏陶的她很小就喜欢上了评剧,从6岁起,筱玉霜开始和母亲、姐姐学戏。
30年代,白玉霜已经是评剧皇后,所到之处追捧她的人很多,朝鲜班主走后,白玉霜做了班主,这段时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是白派的鼎盛时期,她们在天津买了两处平房,一处楼房。
这种幸福生活还不到一年,1942年,白玉霜身体出现不适,去医院检查,得了子宫癌,已经是晚期,并于同年8月10日在天津家中去世,享年37岁。
筱玉霜7岁那年,也就是1942年8月,白玉霜病逝,筱玉霜说,她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母亲嘴里含着珍珠,头戴凤冠,身穿彩袍,漂亮极了,我和姐姐哭喊着,不让盖棺材。”
没有了台柱子,筱玉霜的家道开始破落,她们卖了一座楼房一座平房维持生计,这时候,筱白玉霜开始顶大梁养家。
1946年,姐妹俩来到北京,在大栅栏的广德楼唱戏,筱玉霜晚上看戏,白天向姐姐专门给她请的鼓师学戏。
1946年冬季,筱玉霜第一次登台,她和姐姐一起演出母亲当年拍成电影的剧目《海棠红》,她在戏中扮演海棠红的儿子。初登舞台的筱玉霜相当紧张,姐姐对她的表演很不满意,回到后台遭到大骂。从那以后,筱白玉霜更加严格要求筱玉霜。
小白玉霜向妹妹倾授了不少技艺。后来她觉得筱玉霜的调门高,更适合唱激越嘹亮的唱腔,就把她推荐给鲜灵霞。果然,筱玉霜不负所望,终于步入名角行列。成名后的筱玉霜虽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从她的唱念中依稀可以听出筱白玉霜和鲜灵霞的“影子”。
筱玉霜在评剧《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玉莲(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