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故事 | 抢救室里的呼喊

深夜时分,急诊室里来了一位78岁的老年男性患者。

病人是被子女们用轮椅推进医院的,为了防止老人从轮椅上滑落下来,子女们特意用绳子将老人捆在了轮椅上。

来到医院后,分诊护士发现这是一位急性脑卒中的病人,当时病人不仅已经出现了左侧肢体偏瘫,而且出现了明显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

虽然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医院里设有脑卒中绿色通道,可以予以及时的救治,但是无奈患者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

不要说排除禁忌症后在发病4.5个小时内可以溶栓的指针,也不要说机械取栓的适应症,这位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已经超过19个小时了!

接诊患者后,赶紧松开捆绑在老人身上的绳子,将老人转运到病床上。

多巴胺问道:“为什么在发现老人出现肢体偏瘫后耽误了19个小时之久?”

几个子女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总体归纳起来便是,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老人患病,发现后没有重视总以为拖一拖就会好转,直到深夜发现老人病情持续加重后才急忙送进医院。

家属们也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他们缺乏基础的医疗常识,就像多巴胺自己的父辈一样,他们不可能知道老人关于急性脑卒中的一些治疗要点,在面对医生的询问时他们甚至不能提供准确的病史信息。

头颅CT检查果然提示着患者存在急性脑梗死,因为时间已久,CT上甚至已经开始显影。

但是,最要命的并不是已经发生最少19个小时之久的左侧肢体偏瘫,而是老人又突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也就是说,此刻的老人最重要的脏器,颅脑和心脏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哪一个都会要了老人的性命。

急诊抢救室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在咿咿呀呀说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话,急诊抢救室门外几个子女在正坐在艰难的决定。

子女们要做出的决定,是一个一生之中最艰难的决定,它决定了老人的生死。

要么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为老人做积极治疗,要么承担内心的压力放弃老人尚存的一线生机。

有人说:在病魔面前,生命第一。

但是,这些人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事实,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有些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病床上的老人还在咿咿呀呀喊着什么,子女们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天明后回家。

”他在喊着什么?“抢救室内有人被老人的声音吸引住了。

说实话,我站在老人的床边听了好几分钟才隐约感觉到,老人是在呼喊某个人的名字。

将家属们请进了抢救室内,希望他们能够安抚始终在喊着话的老人。

儿子对着老人说:”她回家了,你就在这里治病吧!“

女儿拉着老人的手,几乎哀求着说:”你要听医生护士的话,今晚输点药水,明天就回家了。“

然而,老人并不听子女的话,依旧在呼喊着那个名字。

”他喊的是谁?“我终于忍不住好奇问道。

老人的儿子给出了一个让我非常意外的回答:”他喊得是我家老太,走了好几年了。“

原来老人呼喊的是自己老伴的名字,可他的爱人已在数年前驾鹤西去了。

”老人平日里就是这样吗?“看着病床上言语不清、肢体偏瘫的老人还在呼喊着自己老伴的名字,那一刹那作为医生的我有一丝暖流在内心涓涓流淌。

听见我的问题后,老人的女儿抬起头来告诉我:”他平日里很正常,脑子也清楚,什么都听的懂。“

听着子女们的回答,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如果真的要我说出来的话,我却又不知道该要怎么表达了。

幸亏我戴着蓝色无菌口罩挡住了自己的面部,不会有人知道那一刻我对病床上的老人有着复杂的感情。

我没有接过家属的话,而是转身离开了老人的病床前,又投入到了其他的工作之中去。

那一晚,虽然急诊抢救室很大,虽然急诊抢救室里很喧嚣,虽然我忙碌到焦头烂额,但老人口中喊出的那个名字却清晰的传入我耳中,而且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回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