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年少时,总喜欢拉着父母,哪怕丁点小事,也要娓娓道来。
可是长大以后,却甚少交流。
我们最怕听到他们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却也忽略掉自己的一句“说了你也不懂”有多伤人。
从亲密无间到相互对抗,怎样与父母相处,仿佛成为天下最难解的题。
前些日子,我和好友小梦一起观看了电影《一点就到家》。
这部电影讲述了机缘巧合下,三个年轻人一起在云南古镇种植咖啡创业的故事。
在这过程中,他们遭到村长老李的阻挠,以及三人意见不统一濒临散伙等问题。
好在,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化解,最终他们不但各自圆梦,还让原本穷苦的村庄变得生机盎然。
这部青春励志电影治愈了很多人,影片最后“咖啡疯子”李绍群与父亲和解的片段,更是引发共鸣。李绍群的父亲老李作为村长,对家乡的这片土地以及茶叶异常偏执。从小到大从没得到父亲认可的李绍群,故意与父亲对着干——既然你喜欢种茶,那我偏要种咖啡。在与父亲决裂后,李绍群一个人隐居深山种植咖啡,因此,他被“社会性死亡”。村子里没人敢讨论这个人,当别人问起李绍群的时候,老李会轻描淡写地说“李绍群死了”这样的话。“以前跟着我爸种茶叶的时候我不理解他,反倒是种咖啡以后突然懂他了。”在种植咖啡的漫长岁月里,李绍群成为一个孤独的匠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归宿。片尾,老李悄悄订购了咖啡,李绍群前来送货,二人心平气和的面对面坐下。李绍群冲好了咖啡,小心翼翼地递到父亲面前,满是期待地让父亲品尝自己亲手种的咖啡。而当父亲让他也喝咖啡的时候,他突然说:“我想喝茶。”这句话,让年迈的父亲喜极而泣,这对执拗的父子,终在此刻冰释前嫌,雨过天晴。子未承父业,对于老李来说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但如今,儿子愿意回家便是他最大的慰藉。这一场景,也应了电影中的那句话: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在她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我只听清了“我想回家”这四个字。从小梦的住处到她家,满打满算一个小时的车程,而这条回家的路,她却整整走了一年。一年前,小梦因为忍受不了父母催命式催婚,在和妈妈大吵一架后便离家出走,一个人租房居住。不接电话,不回家,拒绝一切交流,小梦打起了这场名为“自由与独立”的战役。刚开始的几天,几周,甚至是几个月,都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没有人在她耳边絮絮叨叨,没有人逼着她去相亲,生活变得轻松自在了许多。可慢慢的,她开始怀念那些有妈妈唠叨的日子,想念爸爸做的糖醋排骨,担心不再年轻的父母照顾不好自己。“虽然我很想他们,但如果我回家,不就等于认输了吗?”幸而如今,小梦受到电影的启发,不再坚守自己那无谓的阵地,决定回到家里与父母和解。作家阎连科在《我与父辈》写道:“终于就在某一瞬间,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我们的父母把所有精力全都放在如何过好日子、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上。因为受过穷,所以担心我们稍有偏差会一无所有;因为吃过苦,所以想替我们选一条好走的路。比如电影中的老李,他之所以希望李绍群能子承父业,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种茶叶的,他对种茶最有把握。一直以来,老李最纠结的点不在于儿子的忤逆,而是担心他会失败。再比如小梦的父母,他们不厌其烦地给她安排相亲,催促她结婚,是担心自己渐渐老去,无法护她周全。因此,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女儿嫁人,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期待。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你的父母更希望你过得好。如果说服不了,相互包容不越线,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那么,不妨像他们曾经等待我们那样,适当地放慢脚步,对他们多点耐心。我们可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同时,也必须学会安静聆听、用心交谈。当你不再如孩子般声嘶力竭地与父母抗衡,而是像个成年人那样平和地与其倾诉,或许,事情就会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和解,不等同于悲悯地顺从,而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试着去体谅彼此。
有人说,与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能做到和父母真正和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没关系,岁月悠长,时间会指引我们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最佳模式。
在此之前,先学会接受他们对我们的不理解,然后在父母健康的岁月里,以爱之名,常伴左右!
作者/淡然 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
排版/嫣红 (微博:有点憨憨的文艺青年)
主播/小仙丹 (喜马拉雅:仙丹电台)
关注我,说人世间冷暖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