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145- 苏步青:抗日时期爱国的几何之王,誓将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一流
说起苏步青的大名,中国数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院士),一颗璀璨的“数学之星”,也是举世公认的“几何之王”,是微积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是在中国去世的,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日本奸细,他跟日本又有什么瓜葛呢?
苏步青的确是中国人,他1902年9月(清光绪二十八年)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里,苏步青家世代都是农民,父亲自然也是靠种地为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步青很小的时候就当过放牛娃,也曾割青草喂猪。至于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卖菜更是不在话下。
苏步青从小爱看书、爱学习,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苏步青不管,他一直吵着嚷着要去上学。
父母也不想让孩子跟自己一样,当一辈子农民,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所以,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还是每天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苏步青9岁的时候就背起书包到50公里开外的平阳县城当了一名插班生。当时谁也瞧不起这个穿着布丁衣服的山里孩子,因为他上课总是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对大家都司空见惯的问题也充满好奇,大家都觉得苏步青脑子反应迟钝,一点都不开窍。
可是,小学毕业后,苏步青这个山里的孩子让人大吃一惊,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省城赫赫有名的第十中学。
开始的时候苏步青对数学一点都没得兴趣,觉得数学太好学了,一听就懂,一点都没有意思。再说,数学枯燥乏味,学好了也没有什么用;因此上数学课,苏步青就是在应付。直到后来一堂普通的数学课改变了他的一生,让苏步青迷上了数学,不能自拔。
那是苏步青上初二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名姓杨数学课老师,这名老师刚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奇怪的是,他上的第一节课没有讲一点数学知识,全部时间都是在给大家讲故事。
但苏步青听出来了,杨老师所讲的故事都是在围绕着数学,侧面告诉同学们数学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告诉大家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离不开科技,而所有的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通过这节课,苏步青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要救亡图存、必须先要发展科技,而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先行官,是国富民强的催化剂。离开了数学,国家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就是纸上谈兵。
那么苏步青是怎么跟日本扯上关系了呢?
原来苏步青在中学时,勤奋刻苦,追求上进,很受校长洪先生的青睐,洪校长觉得这孩子是块好料,不深造就可惜了,当他得知苏步青家境不好,就自己拿钱让他到日本留学,这年苏步青17岁。就这样,苏步青的人生跟日本联系在一起,也为成为他“日本奸细”埋下伏笔。
苏步青不负校长期望,到了日本深造一个月后,苏步青在 1920年2月参加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学校录取,到该校电机系学习。
苏步青在学校不出校门半步,不跟别人攀比,心无旁骛,全身心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不知不觉四年就过去了
1924年3月苏步青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告诉国内的洪校长说要报考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洪校长说,这可是日本顶尖的学校,你有把握?要不就报考次一点的学校吧。
苏步青非常自信地告诉洪校长,自己有信心。结果证明洪校长的担心是多余的,苏步青以两科满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东京帝国大学录取,成为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
在学校里,那些基础扎实的东洋学生对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不屑一顾,他们觉得苏步青的考试成绩再好恰恰说明中国人的刻板和保守,他们固执地认为中国人没有日本人的思想解放,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数学研究领域还是日本人更胜一筹。
即使是苏步青的日本老师,起初也并没有看好苏步青这个中国学生,觉得他没有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不理想。
所以老师也刻意对苏步青做了不少引导,苏步青在那里受益匪浅。但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苏步青如饥似渴的勤奋钻研,才让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数学研究领域越走越远,过关斩将,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三年后,当年那个有点天真刻板的中国留学生已经叫人刮目相看,在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苏步青还先后在英国、日本和美国、意大利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学论文39篇,并且顺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最叫人瞩目的是,苏步青在日本期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四次代数锥面,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
苏步青一下子就成为日本数学界的一颗闪耀的新星,被日本各大学所关注。在此之前,苏步青已经成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一名讲师,而且日本两家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以更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当教授。美国、英国等国的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也纷纷向苏步青发来信函,邀请他去他们那里工作。
可是,苏步青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黄校长的培养,不能忘记他是一名中国人,自己的根在中国。于是苏步青毅然决然决定回国。1931年10月,苏步青带着对祖国和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乡,走进浙江大学,走上了讲台,他发誓要花上20年时间,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水准,为国家培养人才。
当时国家处于动乱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学校不仅经费短缺,没法正常开展科学研究,而且教师们待遇非常低,学校还一直拖欠工资,往往几个月都拿不到一分钱,不少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度日,而苏步青也不得不到处借钱维持生活。
当时有人问苏步青是不是有点后悔,放弃了日本的优越条件来到这里吃苦。苏步青摇了摇头说:“是苦了点、累了点,可是再苦再累值得,因为过去是在为日本培养人才,为他人作嫁衣裳,现在是为祖国培养人才。”
也有人说,苏步青吃不了苦,马上就要回到日本了,人家本来就没有打算在这里待下去,人家的日本老婆还在牵着心呢。
苏步青听了没有辩解,因为他已经说服了日本的妻子和儿女来中国定居,他们已经启程了。
苏步青的妻子和儿女来到中国后,多了几张嘴,生活压力更大,苏步青的日子更不好过;但苏步青没有动摇,继续为祖国努力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在苏步青把日本的妻女接到中国,全身心开展教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苏步青面临考验,又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
那是1937年,抗战已经全面爆发,苏步青接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加急电报,原来是苏步青曾经任教的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向苏步青再次发出邀请,以优厚待遇让他去那里任教。
苏步青的日本妻子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而且可以跟自己日本的父亲在一起,苏步青的岳父松本年老体衰,能得到女儿的照料当然更好。但苏步青对妻子说,中日正在交战,我是一名中国人怎么能为侵略者服务呢?
不久后,又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苏步青的手里,他的日本岳父病危,希望最后见女儿和女婿一面。看完电报,苏步青心里矛盾极了。岳父对自己恩重如山,在日本的那段日子,岳父对自己跟亲儿子一样。而且妻子米子跟老父亲的感情也非常深,怎么办?
可是中日战争正在进行,如果这时候去了日本,也可能就是一去不回。于是,苏步青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祖国,他的妻子也选择了留在中国。
苏步青幼年家境贫寒,因为对学习的执着,才让他向父母争取到了学习的机会。但即便是苏步青这样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也会因为数学的枯燥而差点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不是后来那位新老师的提点,苏步青也不会走向数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