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为孩子的成绩焦虑、烦恼的时候,加拿大小学“没课本,没作业,没考试”的教育似乎很与众不同。他们到底是如何开展教育的?孩子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果仁妈今天的文,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妈妈对加拿大小学教育模式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作者详细讲述了:
加拿大小学的成绩单长什么样?
加拿大小学是如何开展一个个科目学习的?
老师如何评定成绩?
比起成绩,老师看重什么?
文章很值得深入阅读,希望这样开视野的文章,也能带给你关于教育的更多新思考。第一次收到女儿Grace的成绩单时,我的心是忐忑的。女儿7岁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就读本地公立小学二年级,英语算得上零基础。但打开信封我发现,这份叫做Report Card的东西,跟我想象中的成绩单有很大不同,背后也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内容。女儿这几年拿到的Report Card,给了我很多培养孩子能力方面的启发,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新的角度的思考。要提前说明的是,本文都是基于女儿所在学校的情况,和我的个人经历,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CDC,Unsplash
在加拿大,小学四年级以前通常是没有考试的,也很少有家庭作业。小学生们每天背着去上学的书包里,通常就是一点吃的喝的,用一些家长的话来说,跟“上幼儿园”似的。完全不像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课本,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统一的课本。每个省单独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科目,每个老师再依据这个教学大纲,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老师,选择教材差别很大,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有时候,即使是教同一科目、同一年级的老师,选择的具体材料也完全不同。
说到这,是不是有很大的疑问,比如:
1
虽然具体细节因为年级的差异有所不同,但一份完整的小学report card通常包含三个部分:
简言之就是老师会对本学年每个科目学了哪些内容,做了哪些事有个概述。比如,数学课学了乘法、除法,了解几何的概念等;社会课学了如何做笔记(关键词、中心思想等)以及如何就一个主题收集、解释、组织和展示相关信息等等。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包括4部分内容:
核心能力自我评估表,作者供图
这一部分是家长最关注的,因为最直观的体现了孩子在学校学得究竟怎么样。这个发展报告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强项、需要提升的地方以及如何提升的文字阐述。比如: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说Grace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快速思考并提出问题,但要进一步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而五年级时老师说Grace是一个思维敏捷、非常有自驱力的学生,总是主动寻求在学术上挑战自我,但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上,去享受锻炼身体的快乐。
四年级各科等级,作者供图
根据所学科目分别进行等级评价,分别有以下四个等级:
没达到预期;
达到预期;
充分达到预期;
超过预期。
比如,孩子如果英语不是母语,需要英语学习方面的额外支持,那么会有另外的ELL学习情况的报告。在2018年以前,加拿大BC省小学的成绩报告单一个学年有三次,即每个学期结束都会有成绩报告单发给家长。K-3阶段的学生成绩报告上各个科目没有字母等级,也没有百分数等级,只有上面提到过的4个等级。到了四年级,学生会收到有字母等级的成绩报告单。2018年改革之后,成绩报告改成一月底和学年结束的六月底共两次,四年级依然不提供字母等级的成绩单,但如果家长要求,学校可以在学年结束时提供字母等级成绩报告。
@Matthias Zomer,Pexels
除了书面发展报告,老师还会以家长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跟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意思的是,除了“幼儿园式”的书包,我也曾在一次学生成果展示会上亲耳听见家长吐槽:“一学期就学这么点东西,跟幼儿园似的”。学前班到7年级(K-7)的主要科目有:
-英语(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viewing, and representing)
-社会
-数学
-科学
-体育
-艺术 (dance, drama, music, and visual arts)
-健康和职业发展教育
其实光看科目绝对不会得出跟国内幼儿园差不多的结论。那个妈妈吐槽的,还有学习形式,即孩子们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这些科目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加拿大小学学习里最有意思也最有弹性的部分。以我女儿Grace上3年级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个学习内容:Personal Interest Project为例,孩子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此做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选题、查资料,做笔记,讨论、确定线索到最后以一个展板或一本小书的方式,呈现自己所做研究的主要线条和整个过程。完成之后,每个同学还需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就自己所做的研究做一个展示演讲。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加拿大小学是比较典型的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也正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才有专门以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最后看到的可能是上面那样略显稚嫩的“幼儿园式”作业。但其实这个作业的整个流程,跟大学做学术研究并无两样,虽然论广度和深度还无法跟真正的学术研究相提并论,但做这个作业的过程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强调激发兴趣而不拘泥于具体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何感兴趣的题目
- 强调学习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积累:如何就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和拓展
- 强调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记忆具体知识点:围绕一个兴趣点全面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
- 强调能力的培养而不看重知识考点:通过“兴趣-做研究-做展演”而不是单纯的“讲授-记忆-考试”来构建输入-输出的过程
Grace制作的China Unit Timeline,作者供图
- 了解一种植物的时候就亲自动手种植,观察记录整个过程并写出报告等等。
Grace制作的化学元素模型,作者供图
在学校用蛋壳种的水芹被移栽到盆里,作者供图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能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最能实现“因材施教”的,因为既能发现和培养、保护孩子的不同兴趣,还对孩子学习的快慢和深度、广度留有非常大的弹性。同样一个题目,了解的少一点、学得慢一点的孩子可以做得浅一点,而思考得深入一些的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真得可以做出来一些非常深入非常有独立见解的成果。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有人批评加拿大基础教育薄弱,在学校里尽是玩,但用一个经常在本地学校做义工,对学校所学内容都很了解的妈妈的话来说:加拿大小学学的东西可不简单。加拿大小学学的东西不简单,其实也能从成绩报告上看出来。正是因为没有课本、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半期和期末考试,老师对孩子成绩等级的评定,就主要依赖于平时孩子的表现,以及到了小学高年级的随堂小测验等。一方面,孩子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讨论,每一个随堂作业,每一个project都很重要,都需要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孩子可以犯错误,也永远有纠正的机会,不会因为哪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拿到一个难看的成绩单。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Unsplash
不仅如此,前面提到加拿大小学的报告中除了各科成绩,还有老师对孩子学习强项、需要提升的地方以及如何提升的文字阐述。比如,在Grace四年级拿到的一月底的中期报告中,老师说Grace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数学不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助人,对数学和科学特别感兴趣。而在与人交朋友和合作、拓展更宽泛的兴趣领域,阅读不同种类的书这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就如何支持孩子提升给出了建议。可以看出,不论是各科成绩的评定方式,还是文字建议,教育的重点都放在鼓励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说各科成绩的侧重点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那文字建议的重点,往往体现了成绩之外的能力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从长远来看,这些建议对孩子的影响比成绩更重要、更深远,一点也不“简单”。在加拿大老师的心目中,这些能力,比成绩更重要:在小学低年级,有些老师会让孩子从学校图书馆每周带5本书回家阅读,且其中必须包括non-fiction(非虚构类)的书。但即使是那些热爱阅读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也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愿意读同一类型的书,有的甚至可以把同一本书读数遍。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早期,这不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问题,热爱读书这件事本身比读的书更为重要。但是,当来到小学高年级,孩子们应该调整阅读策略,去尝试尽可能多的阅读领域。这不但是学习本身的需要,也是扩展自己和探索自己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老师特别提出可以尝试不同方式来结交新朋友。比如做志愿者、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等。
找到跟朋友的共同兴趣爱好,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每一个朋友都是打开不同世界的一扇窗,交不同的朋友不但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沟通交往以及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孩子拓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寻求一切可能,从各个领域拓展学习”。这句话看上去比较抽象,但我理解就是:其次,不论是书本的学习,还是书本之外,一切关于运动、关于爱好、关于生活的学习等,都要鼓励孩子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不断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坚持的东西。加拿大的孩子,基本每学期开始时都会被要求制定目标,也会召开家长和学生一起,一对一(一个老师对一个家庭)的会议,来讨论这个目标。等到学期结束,学生要回顾总结目标实现情况(自我评估)。
@mentatdgt,Pexels
对孩子来说,制定目标会促使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寻求各种实现目标的方法。不但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快乐。完成目标计划的过程,也可以让父母观察到孩子的状态,从而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加拿大小学的Report Card,不是那种有分数的严格意义上的“成绩单”。正如Report Card上印的那句话一样,这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发展情况的简要总结,是通过各种学习机会,来评估学生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式”的加拿大小学生活,是一段持续的成长。如果我们对“幼儿园式”有什么不满,那问题也许出在急于剥夺孩子童年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