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米字格练字的朋友们,这个误会有点大

无论是练习毛笔字还是硬笔字的朋友,尤其是初学的朋友,刚开始练习,有极大的概率,用的是米字格的练习纸,也有一小部分人用的是田字格、回宫格、九宫格等其他格子的纸,极少数是用空白纸练习的。

由此带来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脱离了这些格子就感觉不会写字了!

于是我看到有许多人建议说,不要用这些格子纸,直接用空白格或者白纸练习就好了。

对于思想不太成熟的人往往都是这一套逻辑:一个事情没有做成,那就意味着这个事情是错的,不应该做,而不是去考虑在做的过程中出了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在下次重来的时候把它做对。

用米字格练字也是如此,之所以离开米字格就不会写字了,是因为在利用米字格里的辅助线的过程中,方法错了,而不是用米字格这个事情错了。

1

这个方法也就是今天我说的误会,举个例子:

上图是某位同学写的“个”字,是不是觉得哪儿有些不对?我写一个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请忽略笔画细节,看中间竖笔的位置。相同的是我们都把竖笔写在了格子中间的虚线上,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我还把竖笔写在了撇和捺的交叉点正下方,而上面这位同学,写在了交叉点的右边了。

所以这个字歪了。

你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练字的时候的方法是这样的:确定某一个笔画的位置时,参考的是字帖里这个笔画在格子里的位置,上面那位同学写竖的逻辑必然如此。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不然我要米字格田字格做什么啊?

当然不是。这种做法的错误是,你在写单独的笔画,而不是在写字,你看不到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是构成这个字的基础。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字都是散的,笔画之间出现错乱,“个”的竖笔写偏右了,“中”的竖笔写偏左了,“二”的第二横写偏下了,你离开了格子就不会写字了……

你看,上方那位同学的“个”字会这么怪,不正是因为他写最后的竖笔时,就是按照“竖笔应该写在格子的中间线上”这个认识来写的吗。

2

大家要知道,即使每一个笔画对着格子写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我们初学者的能力,是无法把每一个笔画的位置都写准确的,上面的“个”写坏了是因为撇和捺的位置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撇捺交叉点的位置偏差,这时候竖的位置写对了,反而无法和撇捺配合到一起,对吧?

三个笔画尚且如此,五个笔画呢?十个笔画呢?

正确的方法是,每一个笔画,都应该以前面的笔画为参考,找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才是最佳的观察字帖、找笔画位置的方法。

比如上面的“个”,撇的位置不小心写的偏左了,我们不能把捺的起笔还放在格子中线上,这样显然捺和撇就分开了,所以捺的位置要跟着撇往左移动才能衔接起来;同样的道理,竖笔的位置也要跟着往左,写在撇和捺交叉点的下方,这样无论前面的笔画怎样偏离,整个字是没什么问题的,无非是这个字在格子里的位置错了。

这里还要注意,写第二笔的时候显然参考第一笔,第三笔参考的有可能是第一笔,也可能是第二笔,也可能是前面两笔所构成的整体。比如写一个“三”,写第三笔的起笔时,水平位置参考第二笔的起笔就可以了,看看往左边多远;垂直位置却要参考前两笔,因为你要确定前面两笔的间距是多少,才可以确定第二、三笔的间距应该是多少。

而当你写一个“泪”字的右边的“目”的第一竖时,也就是第四笔,起笔位置参考的就是左边的第一点,因为离这一点是最近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目”的上端位置;同时竖的收笔位置却要参考三点水的最后一点,它决定“目”的下端位置。

这种方式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你离开格子照样能把这个字写好,因为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没有用到格子,那么有没有格子当然都是不影响字的好坏的。

此外,有的朋友经常问我,为什么我的字总也写不到格子中间呢,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偏上就是偏下。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你对照字帖,确定好第一个笔画的位置,后面的笔画跟着走,它在格子里的位置就基本上确定了,不会有明显的偏离。。

3

我知道看到这里,新的疑问来了,那我为什么还要用米字格或者田字格练字呢,是不是完全没有用呢?

并不是,米字格也好,田字格也好,作用不在于写,而在于写完之后的检查。

以初学者的眼力,有时候是无法判断自己写的某一个笔画的位置和形状是否和字帖一致的,比如下面这个字:

右边的竖钩部分的角度,很多人在写的时候都拿捏不好,因为他无法分辨这个竖笔究竟有没有写正,是往左偏了还是往右偏了,但是你对比旁边的中线,就很容易分辨它已经往左偏了,没有写正。

竖笔有时候都无法分辨是否垂直,更不用说撇、捺这些笔画的角度了,而米字格的虚线在这时候可以给你一个参考。还包括一些笔画间距大小的分辨,这个格子里的蚂蚁线就等于是一把标尺。

我们总是反复强调观察和对比,观察就是观察字帖里的字是什么样子的,对比就是对比你写完了之后和字帖有什么不同,而米字格或者其他格子,主要用在对比,但也是在更深入地对比时用到,一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问题,是不需要依赖格子的。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那些一练就是刷刷刷很快好几页的朋友们,你们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有没有发现哪里有些不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