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至少加班的人觉得危害很大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自我报告工作和生活难平衡的职场人,报告总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并且这其中有着性别和地域的差异。
图片来源:Pixabay
文章来源 科研圈
编译 戚译引
加班对健康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除了久坐和熬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之外,这样的工作还会剥夺人们休闲娱乐或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令人感觉工作和生活之间难以取得平衡。BMC Public Health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报告工作与生活平衡差的在职成年人,自述总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
该研究还显示,男性更有可能报告工作和生活不平衡,但女性中工作状态和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略高于男性。作者们指出,这与男女面临的不同社会期望有关,许多文化中仍然保留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价值观。
超三万名上班族参与调查
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走进职场,同时男性开始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劳动,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成为当代人面临的一大难题。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冲突也已知和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尤其是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ät Bielefeld)和莱布尼兹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所(BIPS)的研究团队分析了第 6 次欧洲工作条件调查(6th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 Survey)的数据,该调查于 2015 年进行。
来自 30 个欧洲国家或地区的 32,275 名在职成年人参加了调查。参与者报告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包括工作类型、工作年限、工作时长和具体时间安排等,以及自我感觉工作时间大体上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工作以外的家庭或社会承诺兼容,回答分为四个等级(很好、好、不好、很不好)。研究作者将前两个回答归类为“工作与生活平衡”,后两个回答归类为“工作与生活不平衡”。
健康状况方面,参与者用从 1(很好)到 5(很差)的分数给自己的健康状况打分,评分为 1 或 2 的被归类为“自我报告健康状况良好”,评分为 3 到 5 的被归类为“自我报告健康状况不佳”。
研究团队分析发现,工作-生活平衡与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之间强相关,报告工作与生活不平衡的在职成年人,自我报告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
男性和女性谁更累?
研究还发现,男性总体上更可能报告工作与生活不平衡,但女性中工作和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略高于男性。这种现象和男女面临的不同社会期望有关。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比勒费尔德大学博士研究员 Aziz Mensah 说:“传统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期望就是女性负责照料和家庭活动、男性负责工作挣钱,这可能解释了我们观察到的不同性别的工作-生活不平衡情况和不良健康后果。”
研究作者们指出,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报告的每周工作时间更长,职位也更高,尽管在欧洲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比男性要高。有偿工作和家务劳动的不平等分配可能部分造成了工作与生活不平衡及其负面健康影响,尤其在女性当中。
另一方面,男性更有可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而女性通常由公司决定。
社会支持很重要
研究还比较了工作与生活不平衡和较差的健康状况在欧洲不同地区的分布。他们根据各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等指标,将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五种类型。
分析发现,来自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等北欧国家的人们最有可能实现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男性为 85.6%,女性为 86.9%)。而来自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南欧国家的人们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可能性最小(男性为 80.99%,女性为 76.48%)。
北欧福利国家的特征是鼓励双薪家庭,社会福利覆盖面广,对育儿和养老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支持;而南欧福利国家鼓励男性养家、女性提供照顾,有着更强的家族观念,儿童和老人的照顾往往由家人、朋友提供。在另外三类国家里,自由派福利国家、保守派福利国家都鼓励男性养家,育儿系统和就业调控方式不同;中欧国家鼓励双薪家庭,但家务分工仍然较保守。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来自 BIPS 的 Nicholas Kofi Adjei 博士说:“工作时间长,工作中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增加,工作时间不灵活和角色超负荷,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雇员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冲突。各国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产生影响,例如育儿假、对儿童和老人照料的支持,以及公共福利和平等政策。”
研究团队说,这些结果表明组织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政策,使成年人能够处理工作和家庭活动中相互竞争的需求,以免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由于该研究主要参考工作时间来评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作者们指出这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因素,比如压力和行为的影响。并且,该研究在健康方面使用了自我报告的数据,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群体可能对自己的健康有不同的认知。不过作者们表示,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已经被证明是预测死亡率的有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