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的苏明哲——20岁前家庭教育挖的坑,到40岁也填不完
《都挺好》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专栏内容
针对前段时间热播大剧《都挺好》,青青莲子家庭教育的老师们在刷剧同时发现了很多家庭教育问题。
所以特别开展了《都挺好》原生家庭教育问题探讨专栏内容
今天是第一期:
苏明哲——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优等生傀儡”
本期指导老师:莲子老师
正午阳光的又一大火影视作品《都挺好》在上周惊喜大结局。
吵了三十多集的架,我们在等着苏明玉大姐大在结局横扫苏家三男的时候,竟然因为苏大强患上阿兹海默症而“和解”。
今天我们说说“都挺好”剧中的大哥苏明哲!
1
苏明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演绎的,都是我们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苏明哲是学霸人设的完美演绎。先是考上清华,又拿到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的半奖,后来留在美国担任IT技术人员。
别说是家长了,就是个单纯的职场人士都觉得简直是逆天人设、精英阶层。
可是当苏母去世后苏明哲的人设就崩了。
苏明哲开始真正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就两句台词:
1、我是苏家的长子
2、XXX,你太让我失望了!
呵呵,你是老大,所以就有理由做一个甩手掌柜全心全意当裁判么?
我们不难看出,苏明哲的一个整体表现就是:无能托大。
虽然不能帮到家里,还是处处装大哥。
我们来看一下苏明哲的人生曲线是什么样的?
苏明哲人生曲线图
我们来看一下这条曲线。
他的人生,从出生到被美国斯坦福录取的前25年,都是一路上扬的。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老师眼中的骄傲,是亲戚街坊口中的赞扬。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人生,他的人生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成绩。
从他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就非常艰苦的勤工俭学,毕业后又打拼了很多年,终于拿到了美国的绿卡,结了婚,40多岁生了孩子。
其实以他的个性以及华人的身份,即使是拥有着高学历也会常常面临失业危机,赚的钱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多(大家可以参考下美国硅谷码农的薪资水平,差不多20W,住在郊区,孩子上学负担依然很大)。
等母亲去世之后,在家庭里头需要金钱的时候,他其实是支持不到很多的。同样的需要他做主的时候,他也常常做不了主。
那么他的人生曲线到了后半生,你就会可以看出,开始下降,并且还有很多的坑在前面等着他。
2
这些坑是他到了40岁之后才自动地挖出来这些坑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坑都是他在前面25年的家庭教育中所挖出来的。
我们就来看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看,苏明哲他的一生,为什么他有这样一个必然性。
在苏明哲去美国之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全心全意读书的孩子,除了自己的成绩和考试,其余事物根本无法获得他的注意。
不管是家庭琐事还是弟妹争执,只有影响到自己的时候才会说两句。
而苏母看见孩子这么上进学习,自然也会一直为他遮风避雨——能不影响苏明哲的就尽量不影响他,好吃的少不了,要钱也尽量满足。
这样的孩子在成绩上的表现的确特别优秀,拿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学业进步,父母自然看着倍儿有面、倍儿开心。
其实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朝着“苏明哲”式孩子引导的。
仔细想想,如果能培养出这样专注学习的乖孩子,可以说是我们天下父母的一大欣慰事。
我们全心全意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孩子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好好学习。
只要孩子能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们,我们就会感觉非常有面子,孩子的未来有奔头了,我们对他的未来就没有那么恐惧了,这孩子将来长大一定有出息。
我猜,如果这部剧只拍到苏明哲25岁去美国之前被斯坦福录取的话,那么在这部剧里头苏明哲一定是一个光芒万丈的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形象。
可是这样的孩子教养方式目光是非常短期的。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现在是10岁,我们按照这样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成长,孩子在20岁之前或许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好孩子。
我们甚至有一种错觉,我们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但殊不知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他的后半生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孩子的后半生,都将会用来填补前半生的坑。
3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埋下哪些隐患呢?
01
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
1
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严重依赖于外部评价
像苏明哲这样的孩子,他的自我价值感全部依赖于外部评价。
就像我们说这个孩子成绩好就一定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一定是坏孩子么?不一定。
可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拿单一的评价系统来给孩子贴标签。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对于自己的成就感的获得不是从内而外对自己的认同,而是按照外部别人的某一项指标来认定的。
其实很多家长对于好孩子的定义都是有问题的。
大部分人认为,孩子【省心+成绩好(或其他可炫耀的钢琴考级啊、绘画啊之类特长)】就是好孩子。
很多人身为父母,却从没有想过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的(尤其是心理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样所谓的“教”其实应该被称作为“驯服”,这也是普遍大人、包括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好好吃饭、好好坐着不要讲话、不准看电视、好好做功课等等,一切都是以磨灭天性换来大人省心;
►稍大一些就会进入“别人家的孩子”模式,开始攀比,从考试分数,到才艺技能,通通逼着孩子不断去超越一个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有人会说:这怎么会是攀比?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呀!
可是如果真的为孩子好,为什么没有用心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是逼着孩子为分数拼命?还不是为了逢年过节串门作客时朋友亲戚间的几句阿谀奉承、相互吹捧的话。
不仅父母,似乎整个社会都是这个意识形态。
2
对别人的失望来源是对自己的失望
当孩子的价值感来源于他人评价时,他会非常渴望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从而获得他人的正面肯定。
可是当自己的能力不足寄托于周围的人能伸手帮帮忙,他人帮不上的时候,他就会生出类似于“我对你太失望了”的感慨。
在心理学上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别人的失望实际上是对自己失望的表现。
就是因为自己内在的无力、对自己的失望,发现自己许下的承诺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发现自己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哥去处理家庭事务……
这种种的挫败和无力化成了他的口头禅:“我对你太失望了”。
这个“你”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还有什么比否定自己更痛苦的呢?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若你现在只是一只呆萌可爱的帝企鹅,就不要奢望能像虎鲸一样横行大海,为所欲为。
在能力达不到的时候,好高骛远的目标,只会让你一次次失望。
所以,别想那么多了,努力做自己能做的。
3
好面子,不愿意面对现实
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很难看清自己,很难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接纳不完满的自己。
►第一个表现就是托大。
比如剧中他失业后,在明玉帮助下找了一份年薪12万美金的工作,然后回到家里跟弟弟妹妹爸爸说的时候就变成了20万美金;
老父亲明明不需要3室1厅,他就非要买个3室1厅,还要请个保姆等等。
苏明哲所表达的很多内容都远远超出了他本人的能力之外,这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成功人士。
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使得他自己看起来更有价值,所以他才选择了做这样的蠢事。
►第二个表现是不务实。
当他丢了工作之后,他是不愿意再去做一些类似于端盘子之类的工作,他觉得掉他的价。他宁愿靠老婆养着,也不出去找这样的工作。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这是一个很虚伪的一种人生。
连生存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却还要去追求面子,追求别人眼中自己的价值。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感所建立的系统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导致了他后面的种种的性格缺陷,而这些性格缺陷,使得他的后半生处处是坑。
02
情商基本为零,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
在苏明哲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事事为他遮风避雨,只为让他一心读书,不让他去参与家庭里真实的矛盾冲突。
原本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却造成了他在情商部分都处于成年而未开发状态。
比如人情世故的交往、对自我的认知等等。
►在苏明哲和父亲的关系中,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理解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和苏大强相处的过程中,明哲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顺从,他耗尽自己的一切去满足父亲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
苏大强要的真的是物质么?
不,他的无理取闹都不过是为了弥补自己人生的缺失——那是关于一个男人的自尊、一个丈夫的温情、一个父亲的威严。
►而明哲和自己弟弟妹妹的关系呢?
该出钱的人他不让出,不该出钱的人别人出了他又难受。
界限的不清晰、子女之间各自要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才导致了他既想做一个好大哥,又无力做一个好长子。
►他跟自己老婆吴非的关系就更不必多说,不了解自己老婆、不能同理老婆的家庭,眼中只有自己“高大上”的大哥人设,导致了婚姻关系险些走至破灭。
这样的低情商,让他缺乏了幸福的感知力,同时也不具备自我追求幸福的能力。
综上所述,苏明哲后半生的坑,真的是他“精明强干”的母亲25岁前挖下的。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短期的精英,花80%的精力在成绩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是一场长跑,非智力的因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