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大宋勃兴颂》,北宋天禧三年(一〇一...

唐英《大宋勃兴颂》,北宋天禧三年(一〇一九)刻于宋刻《孔子庙堂碑》碑阴,虚仪先生撰,唐英书,安粲刻字。碑高二百八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文十八行,行二十一字,篆书。碑文仿《大唐中兴颂》撰此《大宋勃兴颂》以述宋太祖平定荆湖之功。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

宋代金石学兴盛,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参与金石考释。金石考释与书法的发展有密切关係。尤其是篆书。篆书作为书法的本源,由它洐生而出的其他书体,自然具不同的结构形态和艺术审美。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他们发现了书法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即『篆籀古法』。在众多篆体书家当中黄庭坚首推李阳冰。徐铉、欧阳修也极力推荐李阳冰。因李氏所处年代去宋不远,便于取法。蔡襄曾云:『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苏轼也曾云:『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五代末宋初的徐铉受李阳冰影响很大,以徐铉的社会影响力,追随者也遍及书坛,李阳冰被称为古法用笔的代表和传承者。整个宋代的篆书创作没超出『阳冰之法』。

唐英书写的《大宋勃兴颂》也不能例外。 这件作品受李阳冰《三坟记》和《拪先塋记》的影响比较明显。唐英在继承李阳冰的篆法的同时,也受到了宋代『尚意书风』影响,在篆书笔法上有重要的突破。打破了李阳冰篆书笔画平直,线条均匀,起收笔藏锋,左右对称等基本规则。这件作品用笔放松,虽然整体上还是工稳的小篆,但线条让人能感觉到由于毛笔的弹性而带来细腻的变化,时时出现尖入尖出的用笔和圆转处不刻意求匀称的现象,大大增强了篆书的书写感。行笔出现了明显的提按和速度变化,起收笔不拘一格,有藏有露,富于变化。结体欹斜取势,字与字之间穿插揖让,行间摇曳摆动,气韵连贯,字形大小开阖随机变化,与徐铉、释梦英、郭忠恕等篆书家拉开距离#书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