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控制”网络舆论的内在逻辑

世界著名的《华盛顿邮报》现在是格雷厄姆家族的,之前属于华尔街金融家兼美联储前任主席尤金·迈耶;《华尔街日报》是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后来被传媒巨头默多克收购;《洛杉矶时报》属于钱德勒家族,不过后来破产了;而《纽约时报》属索尔兹伯格家族所有。

再来看看国内,早在2013年4月的时候,某互联网巨头企业投资了《商业评论》杂志,同月投资了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权,随后的三年里,相继投资和收购了京华时报、华数传媒、虎嗅网、优酷土豆、第一财经、华谊兄弟、北青社区报等二十余家知名度较高的媒体和公司的股权。

商业公司探索商业发展模式,以期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获取更多的利益回报,是无可厚非的。该企业选择在媒体领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除了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之前的布局,是否有掌控媒体,继而利用舆论促进其商业发展的想法呢?

资本作为工具无所谓好坏,要看在谁手里。在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手中,往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资本不属于某个私人,人民有监督的权力。若在资本家手中,资本很难改变其逐利本质,即使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利益的最大化依然会是它的终极目标。

那么,究竟是否存在资本“控制”舆论的可能呢?

资本控制舆论并不是指对舆论拥有了百分之百的掌控力,那种“无法绝对控制就不存在控制”的逻辑本身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事无巨细都刻意去“控制”成本太高且不具备可操作性,慢慢渗透倒是“投资小、见效快”。事不关己的时候就高高挂起,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调动体系资源维护自身的利益是最优选择。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舆论的泛化逐渐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人人似乎都有话语权,但具备多大的传播能力,还是要看平台的获利模式以及自身“价值”。玩微博,玩知乎、玩贴吧、玩微信公众号、玩今日头条的门槛虽然很低,想形成影响力是有点困难的,要主动“设置议题”更是如天方夜谭。绝大部分具备一定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和营销账号往往是给所在平台带来利益的时候,才显示出其存在的价值。一旦不符合所在平台的利益,那么被资本控制的媒体平台以“违反相关法律和规定”为由进行言论管制就在所难免了,这难道不是资本对舆论的控制?

资本为何想要“控制”舆论呢?

李希光教授说:当资本集团控制了生存资源后,他们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培育自己的文化精英,将社会的舆论权和话语权交托给文化精英掌握。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在资本集团的强大支持下,跟社会其他精英一起联手完成社会控制,包括对网络舆论的控制。

不管是在现实还是网络中,往往是“精英设置议题,普通网民参与讨论”,最终形成一种大家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的“民主”氛围。但是自媒体时代,有些不太“安分守己”的网民依靠自身的才华逐渐突破桎梏,相遇在互联网江湖中,团结在一起抢夺了一小部分话语权,一旦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表达能力的网友说了什么大实话,背后的资本平台就觉得很尴尬了。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的财富被重新分配,媒体就成了各种利益集团都想利用的对象,会哭的孩子总是饿不着,如何获得舆论的支持,就必须学会怎样有效地利用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就要争取“沉默的大多数人”所代表的民意。正如前文提到的,资本作为工具,使用它的人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构建的平台的政治倾向性就显露出来了,你认为它代表的是客观和理性,其实它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就像标榜着言论自由、监督政府的美国的新闻媒体,绝大多数是掌握在大资本财团手里的,因此“占领华尔街”被媒体定性为“骚乱”,言下之意已清清楚楚。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论是谁想要控制舆论,人民都需要警惕和反对。国家在互联网发展时期赋予了商业网站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权利,但是资本平台对权力的滥用以及钻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已经损害了网友表达意见的权力。

真正负责的做法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当下资本的存在是客观事实,那么有必要去认识资本存在的价值以及可能的危害,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资本的权利和义务,既要想办法约束它以防止其贪婪本性最终撕裂甚至反噬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又要激发它的积极一面,完成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极端的“控制”让人厌倦。因此,既要防范公权违法侵犯私人权利,更要警惕的是资本在暗处,在不知不觉中对普通百姓权利的侵犯。翻翻中国历史书不难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资本”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人间正道,是为人民服务,私有资本当然也不能例外,自觉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岂不是两全其美?

(本文涉及的资本,如无特指,一般认为是商业资本和形成的资本集团。)

(文/湘江新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