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自说自话:《雷霆战将》现象,是否商业思维与育人思维的碰撞?

行道·自说自话:《雷霆战将》现象,是否商业思维与育人思维的碰撞?
最近,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因为“雷点”不断,引发舆论批评并被下架。
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受到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抗战雷剧不断出现的这种现象背后,其出现的逻辑是什么?创作人员拍摄这些抗战雷剧的初衷又是什么?迎合观众群体又是什么?
我们就以《雷霆战将》为例做粗略分析,以抛砖引玉。
据了解,《雷霆战将》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其剧情背景是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剧中出现的下述细节,大家看迎合观众群体是什么?
| 大敌当前先来一口雪茄,因为“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
| 头发用发蜡涂得锃光瓦亮,冲锋杀敌时脸被战火熏黑,军装却没有一丝褶皱……
40岁以上的观众:胡编乱造,嗤之以鼻,拍摄团队不会不知道,所以他们不是这部电视剧的目标观众。
30岁-40岁的观众:对历史了解的程度不如40岁以上的观众,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适逢经济开放的历史背景,又对亮剑那部经典电视剧记忆深刻,从对比的角度猫一眼,很快发现不是那味道,便权当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笑料了,拍摄团队应该知道或者察觉,所以他们不可能成为这部电视剧的目标观众。
30岁以下的观众:对历史了解的程度较少,对现实开始进入感悟,一时难以分辨背景,譬如:现在生活涂发蜡司空见惯,抽雪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打得热闹,情节有矛盾冲突,好看就行,这是拍摄团队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才是这部电视剧的真实目标观众。
由此,
我们从《雷霆战将》观众的角度看,它的实际定位就是30岁以下的观众。
我们从《雷霆战将》剧情内容的角度看:
有观众在社交媒体点评道|“八路军冲锋,不找掩护,大家排成一排愣冲还不受伤,这合理吗?”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脑洞大开”,或罔顾历史事实,或违背常理常识,或过度娱乐化,其情节之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关专家就此评价|“有的抗战剧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涉案剧、武侠剧、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
不过多分析,就以上两点,不禁担忧,这部电视剧可怕的时空错位给我们的未来一代带来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所说的
|抗战剧与一般电视剧不同,抗战剧等革命历史题材是观众回望历史的一扇窗口,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于这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历史教训的战争,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铭记历史,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激励国人不忘国耻,发愤图强。
如果给观众没有带来对历史的了解,给观众以教育和启迪,那这部电视剧就不是育人思维,更谈不上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剩下的只能是商业思维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艺工作者的基础思维建立在商业思维之上,进而真的变为“酸文人,铜臭文人”,整天无病呻吟,见钱眼开,作品必然被金钱所绑架,那我们这个国家才真的无希望了。
我看,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商业思维与育人思维的碰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