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道德经》:谈谈老子给那个时代的一个忠告

老子

老子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百姓们根本就不怕死,为什么总是用生杀来威胁百姓呢?这是老子对那个时代统治者的讽刺。

就我们一般观念来讲,人没有不怕死的,可为什么老子说百姓们都不怕死呢?

老子后一章给出了答案,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纵观我们的历史,其实大部分时期百姓都是很苦的。

自东周开始,社会秩序一步步败坏,当时的诸侯贵族太想实现自己的霸业,不停地有所作为,富国强兵,苛捐杂税,丝毫不顾及百姓死活。

直至老子所处的春秋中期,社会上的底层百姓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

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鲜明,君王贵族们私人追求的丰厚的生活奉养,也全都得由百姓买单。

所以在那个年代,无论兴亡,苦的都是百姓。

孟子就曾不断游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君王当以民为本,但大部分君王都如梁惠王一般,只在乎利,根本不在乎义。

所以在这种压迫之下,百姓看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希望,哪里还会怕死,甚至很多人都是一心求死了。

但很多当时的君王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依然在用生杀的权力压制百姓,结果搞得社会越来越乱。

老子讲: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杀伐的手段只有在百姓们都害怕死亡的情况下才会有作用。

如果君王能够减少对百姓的压迫,给百姓自在生活的空间,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也就惜命了。

到时候再确立刑罚,如果百姓不遵守便依刑罚论处,百姓们当然会守规矩。

这一点我们对比一下秦代与汉代初期的社会状况就会明白。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恃千古一帝,便开始大兴土木,修阿房宫,建长城,搞得百姓饥贫交加。

最主要的是秦朝依然沿用了之前严苛的律法,陈胜吴广就是因下雨仅仅延误了工期,就要面临杀头,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起义。

结果他们二人的起义成了落在干草中的火星,一下引燃了全国范围的反秦起义。

所以乱世是越杀越不太平,这也就是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意思了。

而到了汉代初期,自吕后起推行黄老之道,极大减免百姓赋税与徭役,而且律法极其宽松,百姓一下松了绑,不出十年便初现太平盛世景象。

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自然格外珍惜,乖乖遵守律法,社会风气一下子就变好了,甚至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官府的监牢中经常一个犯人都没有。

这就是“若是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的道理。

所以生杀之权从来不是君王自己的权力,而是“天”借给君王的,正如老子总结: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决杀权的主宰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常道”,任何人如果代替这个“道”去行使这个决杀权,那么就如同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哪有不伤到自己手的呢?

这是历史的法则,也是老子对那个时代的忠告。

(0)

相关推荐

  • 道经之十七、 太上不言,下知有之

    帛书校订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白话通译本: 最好的君王,下面的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下面的百姓 ...

  • 立身处世的三大原则: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不见其得也." 这里的"取"指得到,而"为"就是"有为",也就是人们的手段. 所以这句话 ...

  • 高考名著个性化解读——《论语》(1)

    引言-- 宋初宰相赵普,有人说他所读只有<论语>而已.太宗问及此事,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颁布&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还原版<道德经>将其中两章独立出来作为"老子自序".本章是老子自序的第一章"人不我知",全文如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

  • 道德经:老子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 ...

  •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

    [前言]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 从修道(修真)的角度来解释阐真老子道德经,契合老子之道符合老子原旨,道德经就是能让人得道的经,得道证道成道.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是多年 ...

  •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命鬼神和尊神敬天的思...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命鬼神和尊神敬天的思想虽已遭到怀疑,但尚未从根本上被动摇和否定,上帝和天仍然被人们视为万物的主宰和本源. 老子的贡献就在于,他扩大了"道"的含义,赋予了&quo ...

  • 《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相传是老子留下约五千言的著作.关于本书作者,民国初年学者认为是战国末期的人所作,假托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冯友兰等人持此种看法(由于郭店楚简老子出土,该年代为战国中期,因此冯等学 ...

  • 《道德经》,一部大时代下,产生的“万经之王”!

    公元前500年前后,可谓一个大时代.<要略>将在有关孔子的论述里深入阐述之.今日主要关注于在这个大时代下所产生的第一部巨著<道德经>,这部书和稍后产生的<论语>一样 ...

  • 思维导图102本书©63《道德经》——老子

    文炳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我读后的感受是:不管遇到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夯实自己......您读后是什么感受呢? 本书简介 我们将要一起共读的是由生活在春秋末期楚国的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名著<道德经&g ...

  • 破解《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真相8: 君王的责任

    破解<道德经>老子思想真相系列前8篇分别讲述了老子思想中"道.德"的含义.人口与繁荣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民心归向开疆扩土的战略意义.强国方法.欲望陷阱.人兽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