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奸贼,实则是抗金名将,被金军剁成了肉泥...

⬆️点我 ⬆️

01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战马嘶鸣,狼烟四起,西夏李元昊大军杀向镇戎军(今宁夏固原)西北的三川寨!
镇戎军是泾原路一个重要军事要点,一旦失守,西夏大军就可南下泾原路首府渭州(今甘肃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打穿直达关中的通道!
此地是宋夏双方争夺的要地,绝不容有失!
主管泾原路的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韩琦闻听李元昊出兵的消息后,就赶紧派援军救援。
先派手下三个都监刘继宗、李绛、王秉抵达前线,稳固阵脚。
再派泾州驻泊都监王珪率三千骑兵驰援三川寨!

01
王珪,字秉直,开封人。
出身于中国最顶尖的豪门——“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
东晋丞相王导二十五世孙。
传至宋朝,琅琊王氏风光不再,王珪成为了一名军人。
王珪武艺超群,精通骑射,铁鞭功夫,冠绝全军,人送外号“王铁鞭”。
从开封皇宫侍卫,做到了殿前押班,又被调往宋夏战争前线。
在抗夏前线,王珪大小激战二十余次,因功升任泾州驻泊都监。
此次出战,生死难料,临行前,王珪安顿好了家人。
王珪自瓦亭出发,行至半途,抵达师子堡时,得知噩耗,三川寨失守,镇戎军西路都巡检杨保吉战死。
李元昊乘胜追击,连克三堡,镇戎军摇摇欲坠。
王珪率领的援军也被李元昊重重包围。
王珪镇定自若,率部杀出重围,突围到镇戎军城下。
王珪赶紧请城内增派援兵,或打开城门,放这支疲倦之军入城休整。
然而,镇戎军守将担心西夏追兵会趁虚而入,他很有礼貌地拒绝了王珪的请求——
镇戎军干系重大,实在不敢冒险。城外的兄弟部队,抱歉,我只能用绳子坠下粮食,给你们补养,是生是死,你们自己看着办。
王珪援军顿时陷入绝望当中,追兵马上就到了,镇戎军见死不救,自己不死定了吗?
王珪没有破口大骂,他冷静地命部队赶紧吃饭。
而后动员手下儿郎:事已至此,要想活命,只有击退敌军。
吃饱后,王珪破釜沉舟,率部发动夜袭,直闯敌阵,左冲右突...
王珪有如天神下凡,连杀数将,击退追兵,军心大振。
也为韩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火速增援镇戎军,并收复三川寨。
与此同时,韩琦暗中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泾原路和环庆路7000精锐,奇袭李元昊辎重之地白豹城(今陕西吴旗西)。
李元昊被迫退军。
力保镇戎军不失,王珪与任福一战成名。
宋仁宗特意下旨犒赏王珪,擢升其为泾原路都监、行营都监。
并亲自赐给王珪一面金牌,先斩后奏,随意诛杀罪人。
02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杀向泾原路。
大战一触即发。
二月十日,韩琦亲自镇守镇戎军,力挫李元昊锐气;
韩琦
然后,派人去前面勘察地形,要制定一个伏击计划。
六盘山南面有两个城,一个叫笼竿城,一个羊牧隆城,此地极适合打伏击。
韩琦眼前一亮,把镇戎军精锐集中起来,再补充18000义勇,交给任福、耿傅、桑怿三人,并命泾原路行营都监王珪、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人协助。
王珪驻守羊牧隆城,配合任福之部伏击李元昊大军。
二月十三日,任福率部追击张义堡附近敌军,大胜,毙敌数千,西夏溃逃。
任福穷追不舍,连追三天,一直追到了六盘山外的笼竿城。
在笼竿城扎营,准备休整一夜,赶往羊牧隆城,与王珪汇合,执行韩琦的伏击计划。
只是,任福万万没想到,追击暴露了其部行踪,一头钻进了李元昊的伏击圈。
于是,好水川一战,除了朱观,任福、桑怿、武英、赵津、耿傅等200余名将校无一生还,士兵阵亡过万。
03
当李元昊围歼宋军之时,驻守羊牧隆城里的王珪得知了消息。
王珪已经来不及感叹了,他必须做出选择。
选择一:呆在城中不出来,据城而守,等待援军。西夏大军缺乏攻城能力,这样可以独善其身。
选择二:率军出城,冲击敌阵,为任福大军保留一线生机。
王珪略加思索,毫无畏惧地选择第二方案。
王珪率4500个勇士,向李元昊十万大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但不知道冲了多少次,始终都没能为任福大军冲开一条狭窄的生路!
王珪部下也是人,他们也怕死,他们劝王珪,不能再冲了,再冲我们也完了。
王珪虎目一瞪,痛心疾首,任福率领的可是泾原路的精锐啊,自己怎么能坐视这些儿郎无辜惨死?
既然已经出城,绝不愿独自苟活。
王珪杀了几个逃兵,激励士气,继续冲阵。
王珪杀红了眼,敌人却越杀越多。
终于,他的部队也崩溃了,再冲必死无疑。
王珪看着眼前满身是血的部下...
他跳下了马,默然无语。
将士们松了口气,认为王珪放弃了。
忽然,王珪向东叩拜,悲叹道:
“臣非负国,力不能也,独有死报耳!”
然后他又冲进了敌阵,杀了上百人...
铁鞭弯了,手掌裂,马换了三匹,直到眼睛中箭,他才无奈停止冲阵。
“杀数十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裂,奋击自若。马中镞,凡三易,犹驰击杀数十人。矢中目,乃还,夜中卒。”
当天晚上,王珪壮烈殉国,军中再无王铁鞭。
殉国后,宋朝赠封他为金州观察使,追封他的妻子为安康郡君。
王珪三个儿子:王光祖、王光世、王光嗣,都赐封爵位。
04
虎父无犬子,长子王光祖后来也成为宋朝勇将。
王光祖有两子,长子从文。
次子王禀,从武,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宣抚司都统制。
王禀是童贯的心腹爱将,曾跟随童贯镇压方腊起义。
《水浒传》中,诬陷阮小七谋反,使其罢官回乡的宋军大将就是他。
可在真实历史上,王禀非但不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而是忠君爱国的忠臣,英雄。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王禀追随童贯北上联金灭辽。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北宋。
完颜宗翰率领西路军,直逼并州(即太原)。
童贯见势不妙,弃城而逃,副都总管王禀和知府张孝纯留守太原。
十二月,金兵兵临太原城下。
当时,太原城内军民不足两万,实力相差悬殊。
而且宋太宗灭北汉后,焚毁太原坚城,仅剩下潘美修筑的周长十里的古城。
太原无险可守。
关键时刻,张孝纯、王禀率部太原城内筑重城,城外挖战壕。
征发太原居民,实行军事管制...
分派地段,昼夜守城,顶住了完颜宗翰潮水般的进攻。
完颜宗翰始终无法攻克太原,只好团团围住太原...
然而,王禀守得住太原,守不住大厦将倾...
宋钦宗画像

05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刚继位不久的宋钦宗屈辱求和,将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割给金国,并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旨。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路允迪宣圣旨后,王禀立即仗剑而起:
“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并州军民以大宋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太原军民群情激昂,誓死保卫太原城,振臂高呼:“我们愿随王总管坚守并州,与城共存,决不退却!”
路允迪羞愧不已,狼狈而去。
此后,王禀率军九次击退金兵猛攻。
太原军民在王禀的指挥下,坚守太原250多天。
这年九月,太原城内弹尽粮绝,军民十不存一。
九月十三日,太原北城陷落,金兵涌入城中,张孝纯不幸被俘。
王禀率残军与金兵展开巷战。
部下劝王禀突围,他拒绝道:“并州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并州总管,岂能弃父老乡亲而去。”
誓死不退。
鏖战中,王禀受创数十处,犹呼杀敌。
完颜宗翰亲自前来劝降,王禀怒斥道:“我为国已尽忠,为民已尽义,大丈夫一生复有何求?”
终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王禀绝望之下自尽而死,年仅59岁。
长子王荀与父一起殉国,年仅35岁,手下亲兵皆自尽于阵前。
完颜宗翰恼羞成怒,将王禀遗体剁成肉泥。
至此,长达9个月的太原保卫战落下帷幕。
金灭北宋,势不可挡,唯有太原坚守最久,鏖战最激烈。
太原,成为北宋灭亡唯一的遮羞布。
06
王禀、王荀父子殉国后,王府一个忠仆护送王荀幼子王沆,一路乞讨,逃至浙江嘉兴海宁。
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听说王禀父子英雄事迹后,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
王沆袭封安化郡王,开创海宁安化王氏。
安化王氏,精英辈出,成为一支望族。
王国维
1927年6月2日,王沆的二十九世孙,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愤懑于国学衰落,留下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在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投湖自尽,以死殉道。
886年前,王珪以身殉国;
801年前,王禀、王荀再赴国难;
历史,在生死之间,彰显伟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