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想起儿时过大年/元庆彦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喜欢在春节集中消费,把家里的年货办的满满当当,这样才是“年年有余”。我的童年是在乡村中度过的,每当春节时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大年的情景,总觉得那时过“年”比现在热闹、喜庆。
小山村一到年关就忙得炸了锅,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把油盐酱醋、粉条海带、红纸蜡烛买回家。“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五做豆腐这个年俗在世代相传。这一天,是全村人一年当中唯一一次一起做豆腐的时候。做豆腐的场所,可以是一户人家的灶火房,也可以是储物间。豆子磨成浆后,人们用布单把里面的豆渣滤干净,便点燃柴火煮浆了。点卤水是个技术活,都是找村里经验多的人过来。找来的人,用勺子盛了卤水,在翻滚的浆锅里顺转几圈、倒转几圈,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的变化。明代诗人苏平在《咏豆腐》里写道:“百沸汤中滚雪花。”到了这时候,点卤水的才敢把勺子丢掉,长舒一口气。这时,孩子们也都争先恐后过来帮忙,有的给抱柴,有的往灶火里填柴,有的忙着给拿工具,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等大人舀出一瓢豆腐脑时,小孩们就雀跃着倒进自己的碗内,用筷子轻轻搅动那稠稠的豆腐脑,吃上一口就咋咋嘴唇,那时一定感觉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农家过年蒸馒头也很讲究,还要分为“一块面”、豆包和“一进三套院”三种。到了小年的时候,猪肉要剁,大葱要剁,果子要炸,豆腐要煎,鸡鸭鱼要炖,粉条要浆,叮叮当当一家更比一家响,飘出的香味一家更比一家浓。等到除夕晚上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鞭炮四鸣,张灯结彩,家家摆宴,煮出饺子,先敬神,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此时,各种味道和感情也在彼此的交换中实现了共享。
吃了饺子拜了年,但这年并没有过完。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正月十五闹元宵和正月十六“烤杂病”(也叫烤柏灵枝火)、“转黄河”,在乡村,有正月十六烤杂病和转黄河的习俗,因为人们相信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正月十六,是新年里的第一次月圆,是年节的尾曲。家家户户吃罢晚饭,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燃烧物必须加上柏树枝,现在,柏树少了,用柏树枝的也不多了,代之以芝麻秆、花柴等,但还是习惯叫“柏灵枝火”。无论用什么燃烧,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并要去各家各户烤,互相祝愿长寿百岁。孩子们更会高唱起“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这一古老的民谣。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烤完了火,人们又会相约去“转黄河”。“转黄河”在民间也称“转九曲黄河阵”,转阵的人们从阵门鱼贯而入,沿着限行的路线穿行起来。每进一曲阵门,人们都要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进入阵中,左右的人流一会儿同向而行,一会儿又交错而去,时东时西,时南时北。“转黄河”在民间还广为流传这样一首歌谣:“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摸摸天灯杆,能去考状元。”黄河阵呈正方形,横排19行,竖排19排,是用361根扎木椽插入地中构成正方形的九曲阵,加上进出门用4根,共365根。暗应‘365天,天天大开鸿运’的意思。黄河阵内环套环、城套城,共设9个门,有9个小方阵,共同构成一个大方阵。灯阵设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大门,每个木椽上都接一盏彩灯,转阵的人们沿着曲曲弯弯的路线,浩浩荡荡,缓缓而行,欢声笑语不断回荡在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自从搬进城市,再也没有享受过以前的那种“年”。城市的街道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中的年却越来越远,现在的“年”留给我们的是一堆疲倦、烦躁和困惑。
作 者 简 介
元庆彦,男,河北大学法律专业本科学历,现在河北省沙河市环保局工作,中共党员。本人自幼爱好写作,笔耕不辍,近几年先后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中宣部《党建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监察》杂志、《证券日报》证券之声、《中国网》、《河北新闻网》、《长城网》、《河北自学考试》杂志、《西安日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辽宁作家网》、邢台市委机关报《机关建设》、《沙河市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多篇诗歌、散文、新闻通讯,有的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