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采花山/罗苑
“苗族采花上,汉人当背观。”从这句俗语我们就可了解到采花山是苗族的一种习俗。“背观”的意思就是不干你什么事,只能在一边干望望,虽然这样,每到每年中华民族春节的正月初二、初三至初七苗族采花山的日子,我们汉族朋友还是不请自到参与其中,忙得不亦乐乎?
采花山,也叫“花山节”。每到花山节,城里的人们还在走亲访友中喝着小酒,打着麻将的时候,农村的场地上,早已立起了花杆,整个花山场上,回旋起了芦笙的旋律。花山节既是议事的时间和地点,又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定亲、姑娘们展示刺绣、蜡染等技艺的最好时机,千百年来凡苗族较多的地方都要举办花山节。这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婚配恋爱的一种形式。这时的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女的拿把太阳伞,男的拿把勾把伞,这都是有讲究的,对歌对到一定时候,就打着伞一起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去了。
每到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就从各自的村寨赶来,参加一年一次的“采花山”节日。从大年初二开始至初六、七日停止“采山”(聚会),主要活动内容还有跳芦笙、斗牛、兵器舞、斗脚架等。花山往往由无嗣求子者主办,主办人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竖一根高二三长的木杆,挂上红、蓝、黄、百色彩带,花杆上挂一猪头或其他奖品奖给竟技胜利者。花山结束后,竞技胜利着爬上花杆取下奖品。花山节既是一项民俗,又是民族文化活动,云南红河州苗族多的县市都有举办花山节的习俗,蒙自的芷村、老寨、西北勒等乡镇每年都举办此项活动,其中花山节离蒙自城区最近的就是红寨乡的豹子洞村了。
花山节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苗族的小咪哆和小咪啋们对山歌许亲的节目了。认识苗族采花山也源自于此,据说苗族的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婚姻两种,自由恋爱婚姻又有偷婚、抢婚等形式,采花山对歌就是属于自由恋爱婚姻的一种,在花山节举办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苗族的少男少女们并开始用对歌的形式来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其中苗歌中唱的内容也大多是讲自己的家庭状况、才艺和对以后生活等的设想和希望,双方如有中意的,就定下日子。如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同意的,一般采用偷婚的形式来正式确立婚姻关系。如双方中意但父母不知情或不同意的,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新郎邀约朋友把新娘“抢”回家中,称“抢婚”。这“偷婚”和“抢婚”在花山节上,青年男女就可以用“对歌”的形式商量好了,汉族人在看苗族对歌时,听不懂苗语,只能从神态上来判断相互之间的满意度,而当汉人在满腹狐疑的时候,只见苗族的小咪啋们早被意中人用伞撑着拖入竹林深处谈情说爱去了。汉人还在那傻傻的、痴痴地猜测着下一对恋人的成败与否?这就是汉人当“背观”的命。
苗族支系繁多,多数语言相同,少数有差异,对于采花山,也大同小异。
对于花山节的由来,传说甚多,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苗族老人叫佑夸包,他有一个儿子小小年纪就出门闯天下去了,一直没有回来,佑夸包想自己年纪大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怕没人照顾,想来想去,就去请人算卦,算一算儿子哪天能回来。他来到算卦人那,算卦人要了佑夸包儿子的生辰八字后,就叫他到寨子里的空旷地上立一根花杆,正月的初三到初七,村里的老少都来拜祭花杆,他的儿子就回来了。花杆立了三年,人们在花杆前唱歌对歌跳舞吹芦笙热闹了三年,才盼来了佑夸包的儿子。后来这个习俗就成了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代名词,在花山场上男女对歌对到一定程度,小伙子相中哪一个姑娘,就会约上伙伴,开始“拖姑娘”了。拖回去就是自己的婆娘了。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说法是:苗族先民的领袖蚩尤,被黄帝打败后,整个族群向西南分散逃亡,春天停下来开荒种植,秋收后又继续迁徙。春天聚集时,由头人立一花杆为会合点的标志,以此法召集族人议事,久之便成习俗。故苗族有“桃子开花,苗族搬家”之说。
作 者 简 介
罗苑,本名罗永芬,70后,云南蒙自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与文学结缘,长相厮守至今,十七岁发表作品,散文立足本土,抒写记忆宣传红河文化;诗歌以抒发本真情怀居多;其文学作品主要有小小说、散文、诗歌等,另各类题材文学作品多篇零星地发表和收集在各书籍杂志.
人生因文学而精彩,追求因文学而执著。信守自己的格言:低调做人,高调吟诗,不为写作而写作。现居蒙自,供职于某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