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栋丨父亲的书箱,儿时的画册(散文)
前不久,市新华书店给我发了个奖,叫“卓越会员奖”。不瞒您说,这个奖是花钱“买”来的。
我喜欢书店舒缓安静的气息,喜欢书店清新雅逸的书香。她那里有精神的高山、大海和森林,有思想的日月、星辰和雨露,有人类的历史、文明和智慧。走进它,浮躁的心会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每看见一本好书,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价格合适,会毫不犹豫买下来;价格偏高,咬咬牙也得买下来;即使是有时囊中羞涩,悻悻而归,心中仍念念不忘,一发工资就跑到书店买来,这才心安。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才有了这个“卓越会员奖”的到来。尽管是这个奖是“买”来的,我依然非常珍惜,从某种方面说,也是对我喜爱读书的一种认可。
爱买书,爱读书,这个爱好源于父亲。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老家附近的农行工作,娘在老家务农。在老少爷们眼里,父亲识文解字,是个文化人。那时书特别稀罕,一般人家除了有几本夹着鞋样的课本和红宝书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像样的书。而我家,却有两大箱子。
父亲不打牌,不下棋,不搓麻将,工作之余就喜欢看书。听娘说,那时候父亲的工资才二十来块钱,我们家连爷爷奶奶叔叔在内共七口人,虽然名义上已分家,但实际上还生活在一起,人口多,特别困难。即便那样,父亲仍坚持每月从工资里挤出零钱买书,渐渐地攒了两大箱:一个刷红漆的楸木衣箱,是娘过门时的嫁妆;一个八角都箍着铁皮的柳条箱,是父亲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的。箱子里除了有四大名著外,还有《三国志》《聊斋志异》《说岳全传》《杨家将》《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其实,我和弟弟最感兴趣的是箱子里的那些小画册,有《鸡毛信》《包围延安》《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木偶奇遇记》《孤胆英雄岩龙》等。在那个电灯还没普及、补丁随处可见的年代,小画册是我们最喜欢的读物,那栩栩如生的画面,那简单而精彩的故事情节,总会令我们产生无限遐想。
父亲爱书如宝,书箱平时锁着,钥匙只在他自己身上。我惦记着那些小画册,经常盯着书箱傻乎乎地想:要是能变出一把钥匙来该多好啊,那样就可以尽情地看那些小画册了,就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显摆啦。好不容易遇见父亲开箱取书,我和弟弟就赶紧洗洗手,凑到跟前眼巴巴地瞅着。一开箱,那淡淡的笔墨书香散发出来,弥漫在屋里,氤氲着一种特别安静的气息。父亲给我俩一人发一本小画册,看完后再收回去。我和弟弟央求他把小画册留给我们自己保管,可他总板着脸不答应。那时的我觉得他对我们太抠太狠,后来才渐渐明白,那是他爱书心切,担心我们把小画册弄脏弄破的缘故。
父亲每次买来新书,都用牛皮纸板板正正裱好,在封面上贴一片红纸,再用毛笔在红纸上端端正正写好书名。为了避免折角,他会在书里夹上一片长纸条,看到哪页,就把纸条夹在哪页。他看过的书,都保存得整洁完好。
记得有个亲戚曾借过父亲的一本书,不知为啥一直没还。一向为人大方的父亲,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私下里对娘发了很多次牢骚。
晚上,父亲坐在煤油灯下看书,娘在一旁嘤嘤嗡嗡地纺线,我和弟弟舒舒服服躺在宽厚的身影里,渐渐地进入梦乡……
那时街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是我们特别向往的地方。我每次跟爷爷去赶集,宁可饿着肚子不吃香喷喷的油条,也要缠着他拐个弯去书店看看。书店柜台前总是围着许多小伙伴,跟我一样满含渴望地盯着柜台里的小画册,久久不肯离去。那时候虽然小画册很便宜,才毛儿八分的,可咱庄户人家的生活实在困难,一毛钱都能赶一个集啊,真不舍得给孩子买。爷爷和善,面不辞人,有时咬咬牙给我买一本。新画册一到手,那感觉,用咱老家的话说“滋得踢蹦”,天天把它揣在褂兜里,连睡觉也要枕在枕头底下,一觉醒来先摸摸它还在不在。小伙伴们羡慕得不得了,为了看小画册,都争着跟我套热乎。
父亲的书箱,儿时的小画册,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一生的喜好。长大后,我进城读书、工作。儿时的小画册已远去,我却渐渐地像父亲一样喜欢买书。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即使到外地出发,心里也盼着去那儿的书店看看。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快三年了,他的书箱依然默默地坐在墙角,渐渐老去;他对我的影响没有变,我依然走在买书、读书的路上……
作者简介:
冯子栋,山东蒙阴人,现在临沂市农商银行工作。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系列行走散文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通过阅读来濯磨灵魂,通过文字来记录生活,通过经历来格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