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初识杨贵/李守忠

没听说过杨贵,是因为我的寡见少闻;未曾相识,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代人。更确切地说,是我还没达到认识他的高度。在杨贵仙逝一年后,我认识了他,且刻骨铭心。

2019年10月,我同文友自发组织外出红色采风,踏上了赴红旗渠、太行山、西柏坡的红色之旅,第一站便是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我只是在小时候听说过,而对于红旗渠的旗手、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在我参加工作后的36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宣传。直到今年建国70周年大庆,忽闻红旗渠建设者被国家授予集体“最美奋斗者”,又勾起了我对红旗渠的仰慕,文友们也感同身受,于是我们踏上了这块向往已久的热土,了却了我儿时就曾有的心愿。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原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愚公精神,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英雄气概,以排山倒海之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历经千难万险引漳入林,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一条震惊中外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球的飘带”……

现在是网络时代,杨贵和红旗渠的故事早已飞满世界,但只感动着那些愿意被感动的人,感动着愿意听杨贵故事的人,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愿意被感动、愿意听杨贵故事的人。尽管我是迟来的感动,迟来的相识,但我今天还是有幸认识了杨贵。虽然杨贵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赞歌,但没有像陈永贵、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等那些英模人物一样国人尽知。这也许是一份国家遗憾,也许是我之前不认识杨贵的借口吧。当我听着导游那充满激情和感动的讲解,看着眼前那蜿蜒在重峦叠嶂、悬崖峭壁上的清澈水渠,我在感叹中对杨贵的仰慕和敬佩油然而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杨贵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刚抵达河南林州市,地接导游就敏捷地跳上了我们的旅游大巴,用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作了介绍后又接连为我们讲述了杨贵和红旗渠的故事……

杨贵,1928年出生在太行山余脉的河南省汲县罗圈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14岁参加革命,15岁入党,担任党支部书记,17岁当区长,长期从事党的地方武装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是一位年轻有为、群众爱戴的好干部。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到太行山东麓的林县担任县委书记。

初来林县的杨贵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酷旱山区,但究竟缺水缺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直观的感受,真正让他震撼的还是他在接触老百姓之后。一次他带着工作组翻山越岭地下乡调研,劳困之时,就到农户家想洗把脸,听说是县委书记到家,主人热情地把盛着半盆水的小铁脸盆端给杨贵,一边不停地提醒,“您千万别把水倒了,俺还要用这水饮牲口。”不浪费一滴水,一水多用,成了林县老百姓的生活常态。

在杨贵的调研中,老乡跟他讲的故事更让这位年轻的书记触动心灵。林县有一个叫桑耳庄的村子,新中国成立前,全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10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曾经有3人因挑水而跌死,跌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年大年三十,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五更天就赶早去黄崖泉排队挑水,直到天黑才接满了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王水娥心疼公爹,出村相迎,结果接过担子刚走了几步就被山路上的石头绊倒,一担水倒地洒光,儿媳回家羞愧不已,在除夕当夜悬梁自尽。

还有在林县孤王洞村王老二家,也发生过同样的悲剧,儿媳洗衣服用水多了一点,婆婆见了心疼,就随口说了儿媳几句,结果儿媳一气之下上吊自杀。

就因为干旱缺水,在林县发生的悲剧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500年间,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其中因干旱导致河干井枯、庄稼颗粒无收就有30多次,旱灾导致“人相食”的惨剧就发生过5次。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骸骨如丘,可谓是人间地狱,惨绝人寰。千百年来,林县缺水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导游的述说让我们采风团31人同时屏住了呼吸,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来自黄海之滨的日照,历史上的灾难虽然也不少,但从来未发生过如此骇人听闻的干旱灾难,导游看到我们若有所思很疑惑的样子,从沉重的语气缓过劲来,转为诙谐的语气问我们:“有谁知道从前的林县人,一生洗过多少次澡?”我们当然不知道,自然回答不出。“那我告诉你们,过去林县因为干旱缺水,一生只会在出生、结婚和去世时洗三次澡,平时也很少舍得用水洗脸。”

我们正在茫然和惊愕之中,车已到达红旗渠。

随着导游的引领,我们步入了心驰神往、梦牵魂绕的红旗渠。

红旗渠果然名不虚传,它像一条游龙蜿蜒盘踞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其恢弘气势,堪称千古绝唱,无与伦比。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已经成为林县人民的命脉。它解决了林县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人民饮用水的重大问题,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为传承红旗渠精神,林州市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十几年来,又将红旗渠开发为风景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供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参观者游览。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着建设红旗渠的故事,同时引领我们观赏创业洞、一线天、青年洞、络丝潭、分水苑、虎口崖……这改天换地的壮观景色,让我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不停地拍摄。我无力带走惊天浩大的红旗渠,但我一定要把林州人民创建的红旗渠精神带回家,分享给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

我们一边全神贯注地参观,一边导游在倾情地为我们讲解,她不时幽默地发问,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杨贵带领林县10万民工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河架桥,修建红旗渠(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1525.6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如果把挖砌的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贯穿祖国大江南北,能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这些数字对于导游来说,早已烂熟于心,无甚惊奇,对我们而言却如天方夜谭。但这已经不再重要,眼前波澜壮阔的红旗渠,已深刻印记在每位参观者的心中。

导游的讲解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时而高亢起伏,时而哀痛悲伤。她为红旗渠的奇迹而高亢,又为红旗渠建设者巨大的牺牲而悲悼。她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建设红旗渠,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县委书记杨贵率先垂范,吃苦在前,只要有时间,就跑到工地与民工一起采石头、干爆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杨贵的身影。在他的带动下,涌现出“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舍己救人的李改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充满革命精神的劳动模范。其中技术骨干吴祖太等189人英勇献身,256人严重伤残。可以自豪地说红旗渠是一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渠,是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的杰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奇迹。

让我肃然起敬的还有杨贵的为官之道和政绩观,他在林县担任县委书记整整21年,即使他被提升为地委领导,甚至省部级领导后,仍然情系林县,深深地眷恋着这块他同人民甘洒热血的土地。这让那些搞形象工程,作秀后马上升官走人的官员们是多么的汗颜。

中华儿女英雄辈出,尤其是在毛泽东时代。英雄不是为了出名才会做英雄,想出名的人反而不会成为英雄。杨贵就是一个自身坚忍不拔,埋头实干,不追名利的人民公仆。他带头创立的红旗渠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人民前行。

我终于理解了当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我也终于理解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什么当年亲自接见杨贵,理解了李先念、习仲勋、郭沫若、江泽民、李鹏、乔石、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纷纷到红旗渠参观或为红旗渠题词。

我也终于认识了杨贵,让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英勇奉献的光辉形象。看到了杨贵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又为人民谋福祉的共产党员品质。看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多么的千真万确。看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杨贵,在遭受诋毁甚至控告后,仍坚持信念不变,初心不改的坚定意志。看到了杨贵伟大光荣的人生铸成的灵魂正与日月同辉,惠及中华大地。

是啊!杨贵带领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汇成的红旗渠,创造了传承后世的红旗渠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从此认识杨贵,并以杨贵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 者 简 介

李守忠,又名李首忠、守忠,字润生,号乡民俗子,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为中南海特警。自幼喜爱文学,多次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中华高歌》、《中国建材报》、《羲之书画报》、《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山东电视报》、《齐鲁晚报》、《日照日报》、《今日莒州》、《莒州文苑》等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现为山东省莒县新城法律事务所主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副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莒泽园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书记,何乃磊艺术馆馆长、中国《商品与质量》新闻中心特邀记者,莒县县委宣传部文学艺术期刊《莒州文苑》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0)

相关推荐

  • “逆天改命”真实故事!10万中国人,干成世界第八大奇迹→

    10年间,10万人 仅凭简单又原始的工具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 开凿了一条大渠 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河南林县 最终,一条1500公里长的水渠被建成 宛如一条玉带 由西北向东南 横跨晋豫两省 这就是被称 ...

  •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红旗渠之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民国九年大年三十,任村镇桑耳村老汉桑林茂像往常一样,不到五点就起床,挑起水桶到七里外的黄崖泉去取水. 村里别说河里无水,连水井也已干透见 ...

  • 红旗渠纪行

    作者:云集江水 朗诵:春之韵 红旗渠纪行 初冬时节,地处豫西北的林州大地,风和日丽,太行巍巍,松柏苍翠,处处显得生机勃勃. 12月5日,我们"红旗渠研学"活动的学员一行在导师引领下 ...

  • 杨贵为筹集修建红旗渠的钱粮差点被撤职

    1960年2月,林县正式开工修建红旗渠.此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各地陷入了饥荒的困境,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充饥度日.而这个时候,林县县委却兴师动众开建引漳入林工程.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 ...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 红旗渠精神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 ...

  •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 ...

  • 杨贵:一旦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

    在河南安阳林州市,有一座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像一条玉带,盘绕在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的半山腰上, ...

  • 【中州作家】周金明:踏访红旗渠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3] 踏访红旗渠 河南南阳     周金明 早知道红旗渠不是一条普通的渠,是横亘在巍巍太行山的一条举世瞩目的"明星渠"."生命渠&q ...

  • 《红旗渠》修建时的几幅照片|杨贵|红旗渠|林县|林州|河南省

    制作:李书海 目前,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在热播反映上世纪60年代初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林捷(杨贵)带领下修建<红旗渠>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刚开播,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我也是这部电视剧的 ...

  • “逆天改命”的真实故事!敢叫山河让道的红旗渠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 这首诗背后有一个悲情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老汉一早从数里地外担水回家,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 ...

  • 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告状?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民族,中国人民也向来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从古至今,中国的伟大成就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