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关于黄豆的美好回忆(随笔)

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常常接受父母以某种食物作为奖励,又或者曾在逆境中被某种食物所安慰,那么这种口味或许会成为他的一生所爱。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喜欢吃豆制品食物了。

我出生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从开始记事起,对生活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缺吃少穿。那时的小孩子对于穿衣不是多在意,反正大家基本都是旧衣烂裳,但我们却对吃特别感兴趣。著名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曾写过穷人家小孩的馋劲:“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啰……”我们平时几乎没有什么零食。那么主食呢?直到淮北地区实行土地承包之前,农村家庭的主食就是红薯。一天两顿甚至三顿都是红薯,人们称之为“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薯是酸性食物,吃多了胃酸多,烧心难受,在当时我看见红薯就反胃,不想吃,可又没办法,尽量少吃,结果就容易饿。当时每年我家八口人才分不到二百斤小麦,只有在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时才可以吃上几次,但也不能放开量吃。

但在这个贫穷的时期,却有一样东西让我终生难忘,至今还是日常所爱,它就是大豆。我所处的皖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只有小麦、大豆两样。小麦如上所言,不必多说。大豆就成了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食物。其实每年秋季收割完毕大豆后,家家也只是分到几十斤。往往在生产队收割过后,村里老老小小便一拥而上,在地里捡拾漏掉的豆荚豆粒,真正是寸土不漏,颗粒归仓。也就是在那个时节,我开始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涵义,养成了终身珍惜粮食的习惯。一个秋收季节下来,只要够勤快,一家人可捡回几十或上百斤大豆。还有人到处掏田鼠洞挖出豆子,收获也颇丰。当农村土地承包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大豆产量增产到每亩四百斤左右。饭桌上便有了更多的豆制品。

彼时我的小姑一家和我的叔叔都在黑龙江嫩江北的国营农场居住工作,那里地广人稀,粮食多。如果他们回家探亲或者我们这边去人,那么来时礼物中一定有东北大豆。我在十岁时,随着父亲去了姑姑家一趟,来时姑姑家装了一大口袋大豆约有七十斤让我们带上。父亲一路几千里辗转带回安徽,很是高兴,还当作礼物送给亲戚家。

我的母亲对这些豆子最有支配权。通常挑四五斤圆润饱满的豆粒用水淘干净,(绝不可有油腻或脏污,否则豆子会坏掉。)放在一个大陶盆里用一块清洁的纱布盖上生豆芽。一般四五天后,白白胖胖的豆芽便发了出来,用于烧汤炒菜。特别是家里偶尔买回些肥猪肉,加点粉条和豆芽放在一起炒,真是让我们胃口大开,感觉幸福极了。这道菜在淮北地区经久不衰,在饭店里都有,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都爱点它,名字就叫“家常菜”。我想大家爱吃这道菜,可能是因为它有母亲的味道和美好的回忆吧。

每年一到入冬,母亲便开始利用这些黄豆做她的第二道拿手的食物——做臭酱豆。先精选十来斤好豆,淘净泡两天发胀后煮熟放在大盆里,用布盖严,放在棉被下或者麦草堆里捂上半个月左右,掀开看看已经软粘发酵即可,另外加入红辣椒、冬瓜块和一些调料,拌入香油。本来难以下咽的薯面或玉米面饼子和这种臭豆(其实一点也不臭,但村人就这样称之。)在一起吃却让我们感到味道好极了,食欲顿开。当地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窝窝头就臭豆,越吃越来劲。”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都坚持这样做下来,这使在缺少青菜的冬季,饭桌上便多了一道美味。母亲去世后,我妻子从超市给我买过多次,我也爱吃,但味道却赶不上母亲做的。

每逢节假日,农村孩子没有什么零食,很多人家便直接在铁锅里炒黄豆,但豆子不会像玉米一样炸开花,我们称之为“哑巴豆”。待炒熟后把“哑巴豆”用糖水搅拌,对孩子来说便是一种美食。

还有一些豆子,母亲一周用它换一次豆腐,一次二三斤的样子。这对我们来说又像过节一样。往往母亲刚把豆腐拿到家,我们就忍不住伸手揪一小块塞进嘴里。母亲便嗔怪地说:“别急,别急,我给你们做油煎豆腐吃,赶紧帮忙干些家务。”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喂猪喂羊拎水抱柴火。忙好家务,母亲的饭菜也好了。一大盘煎得金灿灿,油汪汪的豆腐端了上来。大家一顿狼吞虎咽,吃得心满意足。有时母亲还换换花样做出辣味十足的麻婆豆腐,也让我们开心不已。直到现在,在外面吃饭,只要是我来点菜,一定要点一盘麻婆豆腐。是想找回童年吃豆腐时的幸福感觉,还是能回忆起当年母亲劳碌的身影?两种感情应该都有吧!可惜母亲在我刚大学毕业上班不久便因操劳过度,因病去世,让我们连回报的机会都没给。“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何等的让人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命运的无奈。

结婚成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爱吃豆制品的习惯依然如故。这是童年饮食带来的偏好,根本无法改变。妻子了解我的口味偏好,便用豆制品变着花样做出可口的饭食,向豆浆豆腐脑,凉拌腐竹,炒豆皮……她连学带改进,还擅长做一种黄豆炖猪蹄的营养美味,使我大饱口福。这里值得一书:每逢周末,妻子泡好黄豆,买来几个猪蹄,洗净后用利刃划开切块,起锅烧油,油温八成热,猪蹄下锅炸,炸至约3分钟控油捞出。再起锅烧油,加葱、姜、桂皮、八角等调料,倒入猪蹄、干辣椒,加入酱油翻炒均匀,此后加入适量高汤,把泡发的黄豆倒入,加少许盐,在高压锅烧20分钟后,放气即可。出锅后色香俱全,让人食欲顿开,吃后感觉岁月静好,烦恼皆忘。

有时我想,我的童年时代若没有母亲用大豆巧手料理出的美食,将会少了多少快乐和幸福。慈母手中豆,幼子口中食。回报不见亲,思念无尽日。后来的日子又因为有了妻子的精心和用心,让我依然幸福如故。感谢亲人们的付出,回报亲人,热爱生活必将成为我人生最大的动力。所有关于大豆的美食、亲人和往事将永远留存在我心中,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7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四十万余字。



(0)

相关推荐

  • 食滋味|豆子记

    中国种植大豆(黄豆.黑豆)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记载,豆是五谷之一,入肾经,是养肾气的主粮. 现代西方营养学发现大豆是含蛋白质最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它的蛋白质的质量 ...

  • 顾茂权 | 大豆

    [往期回读] 大  豆 宝应   顾茂权 大豆在古时候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做"菽".是为五谷杂粮之首. 有两句成语与豆紧密相关.一个叫做"啜菽饮水",意思为喝 ...

  • 中国人花式吃豆,哪一碗是你的菜?

    有时候,看着千奇百怪的豆制品,总想感叹一句:中国人也太爱吃大豆了吧? 作为大豆的原产地,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种植历史.早在黄帝时期,大豆"菽"便与黍.稷.麦.稻并称"五谷& ...

  • 朱良启丨难忘那时岁月(随笔)

    臧克家曾在诗中深情地描绘过一匹<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每次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文时,一头骡子的形象便悄然浮 ...

  • 朱良启丨多情自古空遗恨(散文)

    公元868年,大唐懿宗咸通九年深秋的一天午后,这天天气真好,秋阳高悬,没有一丝风,湛蓝的天空,一望万里,偶尔有几团白云悠悠地从空中飘过.都城长安西市东北角的十字路口,独柳树刑场.大量的闲人正在朝这里涌 ...

  • 朱良启丨触动灵魂的一件小事(散文)

    在20世纪的1920年7月,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一件小事>,文中叙说了一件小事:一个黄包车夫在拉"我"前行的过程中,不慎碰到一位老妇人,"我" ...

  • 朱良启丨树梢“百灵”(散文)

    课间休息时,我习惯地抓过近期的几份报纸浏览,<安徽日报>上一则题为<"大喇叭"又响起来了>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内容是安徽省明光市为把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基层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续)

    人无论到了哪里,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吃饭问题,我进高中后因为住校,最方便的就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先三姐给我买了铁缸子,饭勺之类的.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不是饭碗筷子之类的.实践出真知,我很快明白了怎么回事.我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散文)

    1987年8月初,正值盛夏酷暑,草木葳蕤.我们家里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味道,因为就在7月,我和三姐.妹妹分别参加了中考.高考和小升初考试,当时除了小升初容易些,高中大学都难考.当时即使是一所农村高中也不 ...

  • 朱良启丨母亲和她的土地(散文)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看上去中国农村田野广阔,土地纵横交错,不好分辨,实际上那些长满庄稼的土地物各有主,更有些让人意外的是每块土地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它们的主人就像熟悉手中的纹路一样熟悉这些土地.小时候放学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初中岁月(续)

    中国是个盛行考试的国度,用考试来淘汰人,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因为相比其他办法,考试还是比较公平的.于是一代代人便在考试中成长起来.当时小学升初中要考,初中升高中要考,高中考大学更是要牵动全社会的.80年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中的初中岁月(散文)

    人生总有些事情让你难以忘怀.尤其是青少年阶段求学时的经历.在我人生整个求学阶段,记忆中最清晰的不是大学时期,反而是更遥远的初中时光.也许是因为条件艰苦难忘,也许是因为学习刻苦难忘,也许是因为那些教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