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辨伪【3】 ——从纹饰鉴识古玉
饰纹:
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做为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1、红山文化
网状纹(网格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瓦沟纹:平面打洼,出现在勾云形佩、C龙飘鬣、猪龙面部
阴刻线纹:出现在猪龙面部、C龙飘鬣
2、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出现在玉琮、各种玉佩上
兽面纹(饕餮纹始祖):出现在玉琮、玉镯、玉珠管、各种玉佩饰上
简化兽面纹、简化神人纹:主要出现在玉琮和玉珠管上
鸟纹:出现在玉琮、玉璧、玉璜等各种玉佩饰
指纹纹(早期回纹):出现在各种玉饰上做底纹装饰
绳纹(早期纽丝纹):出现在玉镯和玉珠上
龙首纹:出现在玉镯、玉环形佩饰
3、商周时期
兽面纹(饕餮纹):商周大量使用,出现在各种玉器上
龙纹:商代和西周中早期龙纹一般有蘑菇状角,西周中期以后蘑菇角逐渐消失
凤纹:商代凤纹通常无冠、短尾,西周凤纹通常有孔雀冠、长尾
“臣”字眼纹:商周人物及动物造型眼部大部分均为“臣”字眼纹,商代和西周的“臣”字眼纹略有差别,见图示
皿纹(双环纹):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一般用于龙身脊背处
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人面纹: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大眼、蒜鼻、阔唇、卷云耳
4、春秋时期
兽面纹(饕餮纹):常用纹饰
云纹:饱满、圆润、排列紧密、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云龙纹:首见于春秋,于云纹基础,藏龙于云纹中,见翘吻、椭圆形眼龙首,形似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两龙首相对
虬(qiu)龙纹:见于春秋中早期
神人兽面纹(延续继承于良渚文化): 个人观点
5、战国时期
云纹:延续了春秋云纹的特征,但没有其饱满
云龙纹:延续了春秋云龙纹的特征
勾连云纹:出现在战国晚期,个人观点由早期云纹演变简化而来
卧蚕纹(谷纹/蝌蚪纹):出现在战国晚期,个人观点由云纹和勾连云纹演变、简化而来,所以代表的还是云气,故经常装饰在象征天的玉璧上
绞丝纹(纽丝纹):由早期的绳纹演变而来,而较前期的更有力度、更精细,锋利感强
螭纹:亦称螭龙纹,也叫螭虎纹,一般尾部呈绞丝状,圆眼,力度感强
螭凤纹:凤首兽身,一般尾部呈绞丝状
云气纹:一般以阴刻线表示
6、汉代
勾连云纹:流行于汉代早期,早期棱角分明
谷纹(卧蚕纹/蝌蚪纹):出现在战国晚期,个人观点由云纹和勾连云纹演变、简化而来,所以代表的还是云气,故经常装饰在象征天的玉璧上,汉前期棱角分明,类似于战国晚期,后期逐渐圆润扁平
乳钉纹:个人观点是谷纹的简化,前期棱角分明、后期变得圆润
蒲纹:个人观点是谷纹的另一种简化
四灵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青龙一般为长吻细颈龙,亦有用螭龙代表,
白虎一般身有S状纹,如青龙为长吻龙表现,那么白虎就以螭龙(螭虎)代表,
朱雀一般以螭凤纹表现
玄武一般以龟或龟蛇合体状表现
兽面纹(饕餮纹):常用纹饰
柿蒂纹:一般装饰于器皿的盖纽部或器足部和肩部
7、 汉以后
总结:汉代以后由于礼制和厚葬制度的淡薄和废除,中国的玉文化走向了衰退。
魏晋时期,一些纹饰题材虽然延续了汉代,但是工艺已无法和前朝媲美。
进入隋唐到五代,玉文化正式进入了世俗期,除了皇家贵族代表身份、地位的龙凤纹、瑞兽纹以唐代特有的风貌出现,此时,大量的融入了民俗民间文化、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如表现宫廷或民间生活题材的玉器出现,各类神佛玉器大量出现,胡人鼓乐、胡人戏马等题材大量涌现以及代表富贵和宗教的各种花卉题材玉器图案出现。
宋代,中国进入了所谓的文艺复兴(复古)时期,在艺术上,玉器题材是摹古的一大领域,从先秦各种佩饰到礼器,在玉雕图案及题材上都有体现。另外,世俗化更加明显,比如大量出现了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等等。
而辽金元时期的玉器除了以佛教题材为主,大部分是以其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为题材为背景的,比如,春山(山野树木与野兽)、秋水(水草莲荷与鸟禽)、海东青击鹄、龟鱼,大多与渔猎有关
进入明清时期,除了仿先秦题材并延续了唐宋元时期的一些基本题材,中国的玉文化完全进入了世俗化题材时期。乾隆时期是清代制玉的顶峰,后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