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散文】堂嫂
堂嫂
文/晏金福
昨天,84岁的堂嫂,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路,离开了人间。3天前的凌晨4点多,四侄子打电话,说她母亲快不行了,我们赶紧起床,吃了早饭,赶赴晏湾。
路上,我们一直在嘀咕:不知到家,还能不能和堂嫂说句话。我们的车到村中时,看到三侄媳妇还在和别人说话,就知道堂嫂肯定还没事。快到家时,见大侄媳妇还在家里看孙子,就更加放心了。我们把车直驶四侄子家门前。进了屋,只见堂嫂躺在堂屋正中的软床上。浑身上下,送老衣已经穿戴整齐,软床也已调过头(按农村规矩:人死前,要头朝里,快死时要调头朝外,便于看路)。我和老伴磕了头,走上前,老伴抓住堂嫂的手,说:“嫂子,走吧。”这是我看到嫂子的腿动了动。过了一会儿,我看到嫂子的脸还转了一下。回来时,我说:“嫂子也就是熬时间了。”老伴说:“我摸嫂子的手热乎乎的,撑个两三天,肯定没问题。”第二天接到侄子的电话,说他母亲又能吃饭了,还能起来了。可是没想到,嫂子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多灾多难、劳累一生的嫂子终于走了,她自己从此不再受罪,儿女们也不再受累,为人为己,确实是件不错的事!
虽说是堂嫂,其实她跟我们家关系挺近的。因为大伯家太穷,堂哥从小是跟我父母长大的。堂嫂娘家在铜山县单集。她自幼丧母,1946年,14岁的堂嫂随父亲逃荒来到我们晏湾。当时,她父亲无力养活女儿,便把她送给我家,给我堂哥作童养媳。堂嫂成人后和我堂哥圆房(结婚),先后生下四男一女。本来,应该是和和美美的一家子,可是,红颜薄命:1967年,堂哥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那年,堂嫂才36岁,她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天!
对堂嫂这个家庭来说,这无异于高屋断梁、大船失桨,一般人可能撑不下去,可是堂嫂硬是把这个家撑了起来,把五个儿女抚养成人。虽然有我家的帮助,可是一个寡妇,撑起这个家,容易吗?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1982年夏,一个炎热的中午。堂嫂一个人赤膊,穿着大裤衩,戴着斗篷在责任田里锄草。一个路人,看到路边一个黑黑的大个子,弯腰锄草,以为是个男人,就喊:“老大爷,到陵子怎么走?”堂嫂直起腰,转过脸来,路人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那两个晃动着的大乳房,路也不问了,拔腿就跑。这事,后来长时间被晏湾人引为笑谈。可是,我听了,却是心里酸酸的。
后来,儿女都大了,成了家了,我想:堂嫂该过几天好日子了。可是令我不解的是:嫂子的日子却更难了。本来,四个儿子都非常老实、非常能干,也非常听话,不知怎么的,就一个个都变了呢?一天,我因事回晏湾。事毕,大侄子请我留下来,帮他们处理他母亲的赡养问题,我一口答应。我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因为我觉得几个侄子都人模狗样的,家里过得也不错,一个老女人能吃多点?无非是让我出面宣布一下而已。
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我先讲了几句大道理:“你们都不小了,有的已经娶儿媳妇了。嫂子不容易,年轻守寡,把你们几个抚养成人。赡养老人,是你们应尽的义务。同时,你们也该为儿女做个榜样。你们也有老的时候,要知道,孝顺不孝顺,可是一代传一代的吆。”接着我就宣布:“嫂子个子大,饭量大,每人每年给300斤小麦。钱不要多,每人每月五元。住不要好,搭个庵棚就行。谁家有地就在谁家搭。没有地,就到我的宅子上搭。”我以为这样的处理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后来知道,我这次是白处理了,因为每月五元钱有人不愿出。
听说,后来堂嫂的赡养周折不断。庵棚是搭起来了,有时是轮着吃,有时又是凑着吃,有时轮流送饭。嫂子耳聋,有的送饭去,把饭倒在嫂子的碗里,用小棍敲一敲,像招呼猪狗一样,然后转身走了。还真有一次,嫂子不在,饭被狗扒得到处都是。
堂嫂走了,我很难过。但我难过的不是嫂子的去世,而是嫂子这样的好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