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白茶为什么要快出水?有人觉得味道淡,闷泡1分钟才好喝?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对于同一款茶,茶友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有不同,实乃正常,也是好事。
在品茶时,怎样的茶汤能令自己享受,而产生舒服愉悦之感,那在其眼里,便是一款值得入手的好茶。
显然,喝茶更多的是主观感受。
比如,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
那你能说,酸甜苦辣咸,到底哪一味最好吗?
口味不同,自然很难有标准、有定论。
古语有云:“众口难调。”
但很多时候,之所以“众口难调”,往往与品茶人的阅历有关。
有人喝惯了浓茶,觉得浓郁苦涩的滋味,才是真正“茶味”的表现。
而有人则偏爱鲜爽、清甜的茶汤,淡淡的滋味更深入他的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种泡白茶的方式:快出水和闷泡。
前几天收到了一则留言,内容大致是:
“我试过快出水,白茶的味道很淡。后来改成第一泡闷十几秒,逐渐延长一到两分钟,才觉得清香甘甜。”
看来,这位茶友对白茶的误解,实在不少!
《2》
对于喝茶这件事,汪曾祺先生称自己为外行。
可事实上,他却有不少自己的见解。
在散文《泡茶馆》开头,便写道:“'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
个人认为,闷泡亦是同理。
将茶叶长时间的沉浸在热水里,在泡茶的容器里,茶叶的毛孔被彻底激发和打开,内含物质大量释放。
不一会儿,就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杯“茶味”很浓的汤水。
尤其是喝茶口味偏重的茶客,不管什么茶类,白茶也好,岩茶、红茶也罢,通通以“茶味浓”来定义好茶。
但殊不知,喝到胃里的不过是茶多酚和咖啡碱而已。
茶圈内有句话叫,“浓非厚,淡非薄。”
厚薄,指的是茶汤的内含物质含量。
比方说,三年的放养鸡,和三个月的养殖鸡,煮出来的鸡汤,天差地别。
前者光是盛在碗里,都能感受到稠度,更别提喝进嘴里的稠厚和鲜美滋味,有多么的美妙。
而后者,如同兑了水般单薄,平平无奇。
其实喝白茶,也是这个道理。
浓淡,指的是投茶量与浸泡时间所带来的区别。
一款内质单薄,品质有欠缺的白茶,即使闷泡,茶汤的浓度增加了,入口的刺激性也变强了。
但是,厚度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毕竟,受到品质的限制,能呈现出来的水平也只能在那里了。
由此可见,厚薄才体现茶叶的品质,而浓淡则只是肤浅的表达口感。
所以,茶圈老饕才总把“浓非厚”这句话挂在嘴边,视为真理。
不过,闷泡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意义重大。
譬如,在各大斗茶赛,或是各大审评会现场,大家一定都见过闷泡。
十来个盖碗依次排开,投茶注水,再根据计时器上的时间,一个个出汤。
三五分钟的闷泡,能让一款茶叶的优缺点尽可能多地显现出来。
盖香、落水香、茶汤的稠滑度、醇厚度,有无异味、杂味等,都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接着,经过专业训练的茶叶专家,再从诸多茶叶中,选出最好的。
当然,汤水肯定是很强烈的,一般人喝到以后,只会觉得苦和涩。
《3》
好白茶,始终建议用快出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尽量把时间控制在7-8秒,最多10秒以内,便是我们所定义的“快出水”。
这个标准,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
要用盖碗,要器型标准,还要操作熟练。
有一部分茶友,他们是紫砂壶的狂热爱好者,但即使做到所谓的“快进快出”,也达不到快出水的要求。
同样会造成闷泡,同样会让白茶的茶汤变得苦涩。
甚至,闷泡太久,好茶的耐泡度也会大大降低。
盖碗特殊的结构,通过控制盖子和碗身的开口大小,让茶汤以最快的速度倒出。
如瀑布一般,倾泻而出,最后汇入公道杯里。
如此一来,便完成了快出水。
别看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短,但茶汤的滋味,一点都不单薄。
仔细观察白茶的茶汤,会发现里面漂浮着密密麻麻的白毫,数不胜数。
若是在午后阳光下,还能折射出曼妙的光芒,如星河般闪耀璀璨。
这些白毫蕴含着大量的养分,不仅为汤水提供鲜爽口感,也让汤感变得温柔、润泽、稠滑。
白毫尤为丰富的高山白茶,我们在品味时,常常能体验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
但不可否认,比起岩茶和红茶等,发酵程度较高的茶类,白茶的确偏淡。
这种淡,是淡雅,淡泊,而非寡淡。
就像诗中所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鲜香醇爽,香清甘活,才是白茶真正精髓所在。
未必所有的茶类,都以霸道出名,也未必所有的茶类,都能拥有白茶这般鲜爽和淳和的汤感。
大多数人,还是因为喝不懂罢了。
快出水下的白茶,虽然刺激性不强,但是厚度在那里,丰腴不失清冽、鲜爽,也就是“淡非薄”的滋味。
《4》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买到劣质茶了。
内质匮乏、单薄,快出水区区几秒钟,并不足以让茶叶释放大量的内含物质。
芽叶上的白毫,也少之又少。
这样的白茶泡出来的茶汤,香气弱,汤感薄,想必只比白开水多些滋味。
基于此情况,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闷泡来“榨出”那些少得可怜的养分。
第一泡时,白茶的内质暂且还算多,十几秒就能有滋有味。
但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劣质茶后劲不足,滋味落差大。
因此,只好通过无限延长闷泡的时间,让茶汤达到“饱满”的假象。
有部分茶掌柜,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才研制出了一套“特别”的泡茶法。
和茶友所说的类似,第一泡10秒,随后的每一泡逐渐增加坐杯时间。
看起来,确实是循序渐进,很科学,也很符合逻辑。
可喝过好白茶的茶客都知道,内质丰厚的好茶,前7-8冲在没有闷泡的情况下,都韵味十足。
并且,滋味物质的释放,就像一条平稳的抛物线。
没有大起大落,却确确实实能让人感觉到起伏感,由浅入深,真正喝懂这泡茶。
所以,味道浓和内质薄,其实一点都不冲突。
浓茶未必是厚的茶,厚茶却可以泡得不苦不涩;
反之,淡茶不一定是薄的,薄茶也可以泡得很浓。
这句话读起来有点绕,还需要大家细细琢磨。
《5》
归根结底,喝茶是为了享受。
太苦太涩的浓茶,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
好的茶,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的比例,是均衡的。
也唯有这样,才能泡出口感好、香气足的茶汤来。
但是,到底如何呈现,冲泡方式更关键。
快出水,能减少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释放,让茶汤中的物质饱满却又不过分。
对于胃部功能较弱,或容易茶醉的人,更加友好。
好白茶,大多清淡。
越淡,才越能品到本味,那种纯天然的鲜爽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