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四十四章:峻下逐水
…………………………………………………………………………………………………………………………
第四十四类:《峻下逐水》
(5味/大戟、甘遂、巴豆、芫花、红大戟)
…………………………………………………………………………………………………………………………
《大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京大戟、紫大戟、黄花大戟、黄芽大戟、红芽大戟、下马仙。
药科——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东及河北等地。
药类——峻下逐水。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脾、肺、肾。
功效——泻水饮,利二便。
主治——慢性肾炎水肿,瘰疬,水臌,痰饮,痈疽肿毒。
现治——淋巴结结核,扁桃体炎,胸肋膜积水,肝硬变腹水,急性肾炎水肿,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水肿。
参治——中风,表解里未和,通身肿满,瘀血,积聚,症瘕,恶血癖块,喘息,短气,筋骨牵引钓痛,头痛,牙齿摇痛,水沈,颈项隐痛,颈项痈疽,腋间痈疽,水邪痰涎,呕逆,引胁下痛,腰胯隐痛,腹满急痛,腹内雷鸣,堕胎,黄疸,温疟,下利,二便不通,阴囊肿大,手脚隐痛,风毒脚肿,风瘾疹。
药理——泻肺,杀虫,泻毒药,通月经,利大小肠,抑菌,升血压。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或熬膏敷)。
用量——水煎(常量0.5~3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戟之毒(用菖蒲解之)。恶薯蓣。反甘草、芫花、海藻。畏菖蒲、芦草、鼠屎。孕妇禁服,体弱者慎服,虚寒水肿者忌服。
…………………………………………………………………………………………………………………………
《甘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甘藳、猫儿眼、头痛花、肿手花、化骨丹、主田、重泽、甘泽、萱根子。
药科——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宁夏、甘肃等地。
药类——峻下逐水。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肺、肾、大肠。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气逆喘咳,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水肿胀满。
现治——风痰迷心癫痫,麻木疼痛,症瘕积聚,大腹疝瘕,上逆不下降,消渴。
参治——太阳经中风,身面浮肿(洪大),目黄,耳暴聋,口干,留饮宿食,膈气哽噎,呕逆,结胸,胁肋刺痛,诸湿腰痛,下利,膀胱留热,阴囊肿坠,下部疮痒。
药理——泻下,利尿,引产,破积聚,通二便,利水谷道,抑制免疫功,抗生育。
用法——内服宜用炮炙品,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5~3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恶远志。反甘草。孕妇忌服,脾胃衰弱者忌服,气虚者忌服,阴伤者忌服。
…………………………………………………………………………………………………………………………
《巴豆》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泻果、巴仁、巴果、刚子、江子、老阳子、药子仁、毒鱼子、八百力、大风子。
药科——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浙江、江苏等地亦有栽培。
药类——峻下逐水。
药性——热。
药味——辛。
入经——胃、大肠。
功效——泻下,祛积,逐水,消肿。
主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
现治——喉梗阻,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慢性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
参治——停尸卒死,气急口噤,中恶客忤,伏暑伤冷,冷热不调,口干烦渴(久饮不消),风虫牙痛,耳卒聋,喉痹,喉闭塞,白喉,寒痰气喘,寒癖宿食,腹大动摇水声,霍乱吐利,大小便秘,跌打肿痛,一切疮毒,一切恶疮,疣痣,疥癣,荷钱癣疮,腐化瘀肉,毒蛇咬伤。
药理———催吐,抑菌,抗炎,抗肿瘤,致突变,兴奋肠肌,增加胆汁,抑制腹水癌,刺激消化道,凝集血小板,抗病原微生物,增加胰腺分泌。
用法——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或捣膏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绵裹塞耳鼻)。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1~0.3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毒(解毒——用黄连、黄柏或绿豆煎汤冷服,或食冷粥,饮大豆汁以缓解)。服巴豆后,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不宜与牵牛子同用。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孕妇禁用,体虚者忌服,无寒实积滞者忌服。
…………………………………………………………………………………………………………………………
《芫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芫、赤芫、败花、芫条花、地棉花、头痛花、闷头花、老鼠花、野丁香花。
药科——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
产地——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及贵州、四川等地区。
药类——峻下逐水。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脾、肺、肾。
功效——泻水,逐饮,杀虫,疗疮。
主治——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秃疮,冻疮,疥癣,痈肿。
现治——精神病,急性乳腺炎,传染性肝炎。中风,大醉当风,烦乱欲死,血气癥块结痛。
参治——诸般气痛,荣卫亏损,头痛,小儿秃头疮,牙痛,呕逆,干呕短气,妇人血气冲心欲死,产后恶血,月经不通,子宫结块,心懊痛,引胁下痛,干呕胁痛,腹胁坚痛,腹大,食饮不消,小便黄,下利,疟母,酒疸,痔疮,一切菌毒。
药理——利尿,祛痰,镇咳,抗菌,抗肿瘤,终止妊娠,增加肠蠕动,收缩子宫张力,扩张乳腺血管。
用法——水煎,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
用量——水煎(常量1.5~3克),醋芫花研末吞服(常量每次0.6~0.9克,一日1次),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甘草同用。不可多服久服(用量宜轻,逐渐增加,中病即止)。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忌服,消化道出血者忌服,溃疡病者忌服,严重心脏病者忌服。
…………………………………………………………………………………………………………………………
《红大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红芽大戟、红牙戟、红萝卜、紫大戟、广大戟、京大戟、南大戟、云南大戟。
药科——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
产地——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药类——峻下逐水。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脾、肺、肾。
功效——泻水,逐饮,解毒,消肿,散结。
现治——水肿。
主治——瘰疬痰核,胸胁停饮,水肿,痈肿疮毒。
参治——痰饮喘急。
用法——水煎(宜醋制减轻毒性),泡酒,丸剂,散剂,外用(捣敷或煎汤洗)。
用量——水煎(常量1.5-3克),研末(常量0.3-1克),丸剂或散剂(常量每次1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忌用,虚弱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