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认知建立 —— 以出题人视角学习和考试
考试最重要的特点,是固定的知识,拐弯抹角的考察方式。
固定的知识,这是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的最重要的规则。
通过一定的基本学习,加以题目训练,我们能掌握大部分各种知识在不同题目中运用。
但是,这不代表你判断出一个题目考什么知识你就能拿分了,因为这个题很可能是考你: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题目条件限制),A知识不再适用,我们应当根据A知识的启发,进行解题。
又或者是:
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解为应该使用A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使用B知识,如果误判了,一次次撞墙,将浪费大量考试时间。
这种『 对知识的应用情况的考察 』,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还算合理。
考试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它要求你使用某样知识解题。
比如语文阅读要你分析作用,数学要你解圆锥曲线,英语中要你完形填空……
拿语文阅读来说,很多作家做拿自己的文章出的题,得零分,正说明了它考察的是一类固定的知识,那些在命题大纲中,在高考命题人的出题范畴中的知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理解文意 』。
数学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每一个数学题都能用计算机高效解决,为什么还要拿给我们算?况且这些题多半还有意设计出陷阱!解决问题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自己设置什么陷阱!?实际上,这也是体现它在考察某些固定的知识、思维能力。
等等……
这就是考试,它最关心的,是如何使用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的难易程度,来对人进行区分。
至于这场声势浩大的考试对实际知识的贡献,不在考虑范围内。
那为什么还要有考试?其实笔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区分人。
区分出肯下死功夫、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用更好的、有限的资源,对这些根据分数划分好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下一阶段的教育。
这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它是目前最省成本,效率比较高的方式。
所以,当你为了应试学习的时候,脑袋中始终考虑的,应当是以下一些东西:
这个知识容易引起哪些误会?在考题中如何呈现?
这个题是怎么区分人的?我需要用到哪个知识,才能得出和多数人不一样的正解?
这个题这些分应该怎样得?我的水平能拿多少?哪些分我可以混到?
……
这个清单,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践不断完善,当你能从这样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思考,成绩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的好朋友,或者点击『 好看 』转载,感谢!